重慶高新區於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是首批5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驗開發區。2010 10年6月,高新區管委會重新成立,正式對外開放。新成立的高新區管理委員會精簡高效。以“6+8”模式,由辦公室、經發局、建管局、招商局、財政局等5個內設機構和土地儲備中心1機構組成,統籌管理工商分局、質監分局等8個市級部門派駐機構,全力服務經濟發展。
工業基礎。擁有重慶最大的數碼產品市場,構建了從研發、制造到銷售、服務的電子信息完整產業鏈;前沿生物、賽諾生物制藥等壹批生物醫藥企業,格力空調、美安森科技等壹批先進制造企業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區各類企業16000家,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79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23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4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13億美元。
科研實力。目前,已有機械工業第三設計研究院、煤炭科學技術研究院等7家重點科研院所,建成了留學人員創業園、二郎高科技孵化園等壹批科技孵化平臺,為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支持系統。坐擁蔡赟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重慶奧體中心,協信天驕城、主谷等壹批高端物業舒適宜居,中新城尚城、居然之家等大型商業企業建成開業,IT、機電、汽配等專業市場24個,四星級以上酒店5家。
功能定位。按照“五年領跑西部,十年國內壹流”的發展目標,高新區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對接國家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堅持差異化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努力打造以電子信息為支柱產業、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高技術服務業為優勢的產業。現代物流、文化、科技、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同步發展的“1+3+X”產業體系,力爭到201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營業總收入150億元,成為西部領先、壹流的國家高新區。
空間布局。新規劃的高新區面積70平方公裏,其中東部轉型升級區20平方公裏,西部開發區50平方公裏。堅持東西同步發展、空間布局合理、規劃實施科學。
-改造提升區域。按照“壹軸兩核四區”的總體布局,對石橋鋪、二郎片區進行空間和產業重構。“壹軸”即以成渝高速為軸,建設“生態走廊”和“工業走廊”。“兩核”即建設石橋鋪和二郎兩個核心區,將石橋鋪打造成為長江上遊的IT數碼中心,二郎大力推動應用技術研發和科技企業總部經濟發展。“四區”是指劉店子、高廟、奧體中心、蔡赟湖四個綜合配套區。作為兩核溢出效應的接收地,努力完善居住、娛樂、健身、休閑、購物等基礎功能,發展以生活配套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擴大開發區。按照“壹區多園”的思路和“市場導向、創新驅動、集約發展、效益領先”的目標,以成渝高速為紐帶,在西部金鳳、漢沽、易白石形成組團,合理布局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現代物流產業園、文化科技產業園等新興產業園區,打造國家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