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因為這件事,我被小豆子的班主任(黃老師)請到了學校。雖然那次去辦公室我覺得不舒服,但好在我從黃老師那裏學到了壹點育兒經驗。
黃老師也有類似的煩惱。當他的孩子不想學的時候,不管是給予口頭鼓勵,還是幫助制定學習策略,效果都不好,直到他想到壹個給錢的辦法:
如果妳每天按時完成作業,下周妳將獲得10元的獎金,否則將從妳的零花錢中扣除10元。
這樣,通過物質鼓勵,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再也不用為做作業發愁了。
聽到黃老師這樣說,我很驚訝。如果有壹天不交錢,孩子會不會不按時做作業?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不會覺得10元太少,不加錢就幹脆不寫作業了?
黃老師解釋說,孩子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其實並不討厭學習,只是內驅力不夠,所以變得懶惰。
此時,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打罵,也不是長篇大論,而是借助外力給他壹個巧妙的推動,然後及時強化他的內在動力,讓他從內心深處接受自己能按時完成作業。
其實黃老師也是這麽做的:5個月後,孩子就沒有獎金了,從此,孩子的學習熱情不減。
其實我目前並不完全理解黃老師的建議,但是反復思考之後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用在了小豆子身上。
這壹招真正生效後,我才真正明白黃老師的用意:金錢鼓勵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要在適當的時候快速退出。
給錢不是最終目的,不要以為孩子願意學,事情就到此為止了。在給孩子物質鼓勵的同時,要告訴他們堅持學習的意義。相反,孩子長大後,會習慣性地用金錢粗暴地解決壹切問題。
比如讓壹個孩子每天背壹個小時的英語單詞,告訴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爸爸媽媽的任務就是掙錢養家。妳的任務是努力學習,背單詞是學好英語。
就算孩子壹時不懂,多點零花錢也是多。父母有必要經常提醒,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這樣的意識,知道除了得到零花錢,還有其他的好處。
比如妳的孩子背完單詞後,妳可以告訴他妳把單詞都背完了,這樣妳就可以進壹步學習英語,寫作業、考試、口語交流的困難就少很多了!
當孩子慢慢長大,能夠體會到堅持學習的好處時,家長就應該迅速收回物質獎勵。
以前的小豆子總是沈浸在假期裏,不願意上學,作業也心不在焉。
發了三個月的獎金,放假後他還得去上學寫作業。他不再有反抗力,於是第四個月,我們家舉行了“成長隊列”——再見獎金,我成了壹名合格的學生!
這個時候,認真上學、認真做作業的認知,已經是小豆子認同的事情,不再需要依靠外力推動。
最後,我想提醒妳,金錢鼓勵不是育兒路上的“萬能鑰匙”,不能盲目使用。針對的是孩子有明確目標,短期內不願意做的重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