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陽湖派的主要成員

陽湖派的主要成員

根據學者曹洪的《陽湖派文學研究》,選編簡要介紹:

姬靜(1757—1817),本名子菊,號建堂。常州滏陽湖縣人。清代散文家甘龍舉人。他致力於研究文言文,與張惠言共同創立了“陽湖詩派”。

張惠言(1761—1802),原名益銘,原名高文,字明珂。常州滏陽湖縣人。清朝的學者和作家。嘉慶進士,關翰林書院編。他是與姬靜並稱的“陽湖詩派”之首,常州詞派的創始人。

張琦(1764-1833),原名易,又名羽泉、,又號韓風、羽可、萬鄰、莫城居士。常州滏陽湖縣人。清代詩人、散文家。張惠言的弟弟與哥哥張惠言合稱“二打樁詩”,與哥哥張惠言合創“長洲詞派”。

李兆洛(1769—1841),名叫神七,晚上養了壹個老人。常州滏陽湖縣人。清代文學家、地理學家。清嘉慶是個秀才,晚年在江陰暨陽書院任教20年。他曾與魏源交遊並在思想上相互影響,著有《海國圖誌》,與魏源《海圖誌》互為印證,作為洋務派的理論基礎。

魯吉屯(1772—1834),字孫祺,平。常州滏陽湖縣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清嘉慶五年(1800)舉人。陽湖詩派的中堅是常州市繼黃中澤之後又壹位傑出的詩人。

敬亭紫林壹號馮桂芬(1809—1874)。蘇州吳縣人。現代散文家。林則徐的得意門生。道光二十年(1840),秀才。授翰林院編審。

馮桂芬是近代洋務運動的理論先驅。清鹹豐十壹年(1861),馮桂芬的政治代表作《在校抗議》問世。針對當時中國的內憂外患,馮桂芬提出了“取西學,制外,善制洋人”等改革主張,成為洋務派“以學為體,用西學”思想的先行者,被資產階級改良派視為先行者。

張惠言(1761—1802)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修翰林院。他是壹位儒生,以詩文聞名,是中國古代常州詞派和陽湖派的領袖。《明辨》、《明刻詞》、《別選》等代表了他的詞學觀。他在《詞序》中的主張,最根本的壹點是,詞和詩壹樣,要強調對比和寄托。“想要就要有同情心,要有感覺,要接觸各種東西,要回歸自己的地方,而不僅僅是為了刻字。”從這個標準來看,他認為宋亡後活了四百多年的詞人都是“乖巧無知”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流行的浙派詞。

在《詩選》中,* * *選了唐宋詩人44位,序特別受到唐代文和宋代、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王、張炎的推崇。乍壹看,很難在這個列表中找到明顯的相似之處,但張有自己的解釋。文聽雲是他的最愛,原因就在於,在他看來,文詞中的各種美和草藥只是具象的,有很深的義在其中(這其實是現代文學的闡釋方法)。但宋八家仍有不足之處,即“壹時難免有放縱之言”,要註意區分。所以他雖然選擇了蘇和辛,但主要還是選擇了他們委婉的作品。這樣,張惠言就把詞的正當形式定義為壹種表達“聖人君子之情,不能言而喻,而欲以卑言之”,講究其詞的“深美之美”的方式。這種帶有經學味道的詞學理論,看似能夠糾正浙江詞的某些不足,但實際上它所指引的道路更為狹窄,情感的表達更為收斂和隱晦。然而,由於張惠言的影響,這壹理論壹度相當流行。

張惠言的詞言簡意賅,少用華麗的詞藻和典故,抒情、細致、傳神,其詞的立意含蓄。他的五首詩《水調歌頭·陽春日》被很多前輩所稱道,下面這首《玉蘭慢》也很有名:

都過去了,誰能理解,誰能把它當花看。正風避重簾,雨歸深簾,雲護輕簾。尋找他的春天伴侶,我只破紅顏見夕陽。

不忍心沈默,就又飛回來了。絕望而激情,蕭瑟而耐春。但月與梅,花與天伴雪,合稱寒。春天會很討厭,會做壹天,會在雲山周圍擔心。看看綠色的池畔,帶著淚水和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