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地球自轉是均勻的,太陽直射赤道,那麽造成大氣運動的因素就是高低緯度加熱不均勻和地轉偏轉。
從北半球看,赤道地區上升的暖空氣,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從赤道上空向北移動到北極上空(偏南風),受地轉偏轉力的影響,逐漸由偏南風轉為西南風,並在30 N以上積累,從而產生下降氣流,使近地面氣壓上升,形成副熱帶高壓區。
近地面,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從副熱帶高壓區向北向南流動。南支流向赤道低壓,在地轉偏轉的影響下,逐漸由北風轉為東北風,稱為東北信風。同樣,南半球也會形成東南信風,南半球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會在赤道附近交匯上升,在赤道和副熱帶地區之間形成低緯環流圈。
在地面附近,壹股從副熱帶高壓向北的氣流在地轉偏壓的作用下逐漸轉向西南風,即盛行西風。在地轉偏壓的影響下,從極地高壓帶向南流動的氣流(北風)逐漸向右偏移形成東北風,即極地東風。
溫暖的盛行西風與60 N附近寒冷的極地東風相撞,在地面附近形成暖鋒(極地鋒)。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形成壹個副極地上升氣流。
在地轉偏壓的影響下,上升氣流逐漸由北風轉為東北風,並在30 N附近與來自赤道的西南風碰撞形成冷鋒,加強了副熱帶高壓區的下降氣流,進壹步增加了副熱帶高壓區的氣壓。
因此,在副熱帶地區和副極地之間形成了壹個中緯度環流圈;壹股向北的氣流在北極下沈,在亞極地和極地之間形成壹個高緯環流圈。由於副極地上升氣流降低了地面附近的氣壓,形成了壹個副極地低壓區。
同樣,南半球也有三個環流圈:低緯、中緯、高緯。因此,在地面附近,* * *形成了七個氣壓區和六個風力區。
擴展數據:
三個循環分為第壹循環循環、第二循環和第三循環:
1,第壹個環流圈是哈德利環流,又稱信風環流圈或熱帶環流圈;
2.第二個環流圈是費勒環流,也叫中緯度環流圈;
3.第三環流圈是指極地環流圈。
三重環流圈是大氣環流的理想模式,大氣環流的主要模式如下:
1,平均緯向環流
指大氣中盛行的緯向氣流,以極地為中心,圍繞極地旋轉。這是大氣環流最基本的狀態。就對流層的平均緯向環流而言,低緯度地區盛行偏東風,稱為偏東風帶(由於地球自轉,北半球大部分是東北信風,南半球大部分是東南信風,故又稱為信風帶)。
中高緯度盛行西風,稱為西風帶(其強度隨高度增加,在對流層頂附近達到最大,稱為西風急流);極地還有壹種淺層弱東風,稱為極地東風。
2.平均水平環流
指中高緯度地區水平面上盛行的波狀氣流(又稱平均槽脊)。通常北半球冬季有三波,夏季有四波,三波和四波之間的過渡代表了季節的變化。
3、平均直徑循環
指南北垂直剖面上大氣經向運動和垂直運動組成的運動狀態。通常,對流層的徑向環流有三個圈:
低緯是正環流或直接環流(氣流在赤道上升,高緯度北上,中低緯度下沈,低緯度南下),又稱哈德利環流;中緯度是反環流或間接環流(低緯氣流下沈,低空北上,高緯上升,高空南下),也叫費勒環流;極地是弱正環流(極地下沈,低海拔向南,高緯度上升,高海拔向北)。
百度百科-三圈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