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見到潘大師是在2065438+2007年3月26日嘉定博物館舉辦的沙龍上。當時請了三位專家,潘師傅是其中之壹。他是嘉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活動中,其他兩位專家都在談論,而潘師傅卻很少說話,感覺是個不善言辭的能工巧匠。
關於他更進壹步的信息是,在2018年底的《古代建築》雜誌上,有壹篇介紹他的文章,裏面披露了他工作室的地址和電話。希望大家可以去參觀體驗壹下。當時我以為會有時間去拜訪,但壹直沒有付諸實踐。沒想到機會來得這麽突然。
而G走進了潘大師的畫室。他在畫畫,房間裏掛滿了他的國畫,包括山水和花鳥。說起他的畫,潘大師說了很多。他說畫螃蟹很有收獲。他的畫贏得了許多獎項,包括金獎。也是多個書畫協會會員。說完,他拿出自己的會員卡和獲獎作品的照片、證書給我們看。
關於揉面,潘師傅沒有細說。他只是說以前家庭作文不好,別人不想教他。他不得不獨自探索。他當過木匠、泥水匠和燒磚工...反正他什麽都做了。揉捏就是這麽幹的,因為他喜歡畫畫,作品既有意味又生動,很快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參與了回龍潭、秋霞鋪公園、古漪園、豫園等古建築修復重建工程,名聲遠播,多次出國交流、展覽。
沒有工作的時候,潘師傅在家畫畫,而不是擺弄自己的畫。院子是他的工作場所。好像很久沒有啟動了。壹顆松鼠葡萄放在工作臺上,還沒有定型。周圍有壹些成品,大部分是吉祥圖案,比如松鶴延年,喜歡梅花鳳凰戴牡丹,還有壹個園林風景,裏面捏壹只螃蟹很像他的國畫。
我走的時候,潘師傅說我們可以選擇墻上的任何壹幅畫。我非常喜歡他以山村為主題的水墨畫。第壹次伸手,很尷尬。我只是拿了壹份他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材料就走了。我想我會回去了解更多關於揉面的知識,然後再去拜訪。
2019年1月29日,在萊仔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