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詐騙分子會發送帶有鏈接的短信,如“學生報告單”、“體檢報告”、“檢查寒假作業”、“退還學雜費”、“給班主任投票”等。如果學生或家長不小心點擊了釣魚網站,可能會導致手機中的特洛伊病毒和銀行卡被盜。
“以釣魚鏈接發送的‘開學通知、課程’詐騙短信為例。每天受此類短信影響的人數最高已超過14000人。”
1,冒用身份詐騙
壹個從宿舍到宿舍收費的老師,有時候可能是校外的人;借手機的新生,壹轉身就再也不還;熱情推銷手機卡的學長根本不是學生...開學伊始,騙子裝扮成各種角色,利用校園人流量大、互不相識的“東風”,進行各種詐騙。
案例:小張來學校報到,正在宿舍收拾東西,壹個女生進來說她也是宿舍的學生。過了壹會兒,小張去逛街了。等她回來,發現女孩不見了,包被打開,裏面的現金不見了。
2.兼職招聘詐騙
壹些學生想利用周末和假期找壹份兼職工作。針對這種情況,騙子利用網絡、報紙或校園內發布的虛假小廣告,招收兼職學生,騙取學生壹定數額的押金和保證金。
因此,警方提醒同學們,看到這類兼職招聘信息壹定要謹慎,尤其是壹些門面簡陋或者臨時攤位明顯的招聘點。在確認其真實性和合法性之前,不要入“坑”。當然,最保險的辦法還是參加學校官方組織推薦的兼職活動。
案例:剛入學的時候,肖磊在校園裏看到壹個兼職廣告,說可以免費提供壹個兼職服務平臺,於是就去應聘了。對方口頭答應給他找壹份輕松賺錢的兼職,但提出要交幾百元押金,合同解除後退還。
肖磊交了50元報名費和200元押金,對方讓他等通知。可是半個月過去了,肖磊再去打聽,發現已經“空”了。
3.事故欺詐
騙子以學生家長為指導辦公室主任、老師的身份打電話,謊稱自己的孩子“出車禍了”或“生了重病”,急需匯醫藥費,然後在家長不知所措的情況下,逐步誘導受害人轉賬到銀行匯款,從而達到騙錢的目的。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壹定要冷靜,沈著。首先,他們要確認信息的真實性,而不是第壹時間給“孩子”匯錢。如果聯系不上孩子,要第壹時間報警,讓警察處理。
案例1:永州王的母親接到壹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孩子學校當地交警大隊的隊長,說小王出了車禍,在醫院搶救。她還提供了壹個醫生的電話號碼。母親張趕緊借了三萬塊錢匯了過去。
4、騙取個人隱私
大壹新生異地入學必須買壹張本地手機卡。有些同學從非正規經銷商處購買電話卡後,會收到壹些詐騙電話或垃圾短信。接到的壹些電話類似於資助新生學費生活費,騙取銀行卡密碼。還有人打電話自稱是教育部或者學校以退學費的名義要求學生提供卡號和密碼。
再次提醒學生,他們的隱私應該嚴格保密。如遇此類事件,應先致電相關機構核實,如遇詐騙,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5.偷證開卡
在學期開始時,學生經常使用個人文件來辦理入學手續和購買生活資料。壹定要記住,他們的身份證等證件壹定要妥善保管,不能借給別人。不能委托他人代為復印,身份證復印件要註明申請這壹塊的用途。
還有就是要防止別人借用妳的身份證和復印件辦理各種銀行卡、電話卡、借記卡等相關有價證件,給妳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於壹些輕易送小禮物的人,切記不要隨便把自己的身份信息泄露出去。
案例:陳驍是壹名大學生,但他從未有過銀行信用卡,但最近他壹直收到銀行的催款單。原來,近壹年前,陳驍的室友小張無意中發現陳驍有亂放身份證的習慣,於是盜用了他的身份證,並辦理了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