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後,江為中山文化教育館撰寫了《抗戰中的西南民族問題》壹書,作為該館抗戰叢書第53種出版。中山大學遷至鄭江後,蔣先生也搬到了鄭江。期間,他帶學生到鄭江、昆明、路南、武定等地進行少數民族的實地調查。1940年,中山大學遷回廣東,江留在雲南,接受了三項任務:壹是赴重慶,在民國教育部開辦的邊疆民族訓練班和邊疆學校講授中國民族史三個月;二是考察大涼山彜族社會;三是考察西雙版納傣族。江深入大涼山和西雙版納腹地,圓滿完成了這三項任務。1947年2月,蔣回到廣州,受聘為中山大學、珠海大學教授,並兼任珠海大學文史系主任。在此期間,他根據多年的調查整理出版了《西南邊疆民族雜文》、《涼山彜族奴隸制》、《白族生活文化》等三部專著。後兩本書成為研究彜族、傣族歷史文化的經典,現被許多大學列為人類學、民族學、國史專業研究生的必讀材料。
1948 10,江被雲南大學聘為雲南大學教授,先後講授文化人類學、傣族史、彜族史、彜族社會、暹羅史、中國民族史、民族史。姜老師的課堂以調查獲得的案例為基礎,講解翔實生動,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他還深入雲南南部進行民族調查,並以豐富的調查資料為基礎,撰寫了《雲南南沙店回族農村調查》。
1950期間,江參加中央民族代表團,任團委,走訪雲南武定、麗江、、芒市。1951去北京參加第壹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1953雲南大學調劑後,姜老師轉而研究國史。他把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民族史壹起研究,發表了《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結合》、《人類學的起源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等文章,出版了《明代雲南白彜與地方官、土司筆記》等兩部著作。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誣為“牛鬼蛇神”,遭到迫害。在1979期間,江參與組建了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歷史研究所,並任所長。從65438到0984,江老師被聘為雲南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帶出壹批優秀的博士生,其中包括我省第壹位研究民族史的女博士方慧教授。同時出版的還有他的代表作《戴史》。該書是他長期從事傣學研究的結晶,曾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壹等獎。晚年以來,江先生不顧年老體弱,在學生林朝敏博士等人的幫助下,從發表的100多篇文章中,精選出22篇經典論文,編入《江民族研究文集》。同時,他還組織了中國國史的編纂。於1988和65438+二月去世,享年79歲。江壹生教書育人。他為雲南大學培養了壹批博士、碩士生和中青年教師,為中國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