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有關部門的調查,全國的崗位數連續幾年增長,已經超過了畢業生的需求。也就是說供需基本平衡,那麽為什麽大學生會對找工作感到恐慌呢?通過對北京多家企業和高校的調研,發現很多畢業生都有1-3單位的offer,但還是騎驢找馬。很多畢業生都在找目標企業,工資5000+,最好能解決戶口。單位在京八區,能管吃住,發展前景好,有帶薪年假,可以出國旅遊。這樣的工作確實存在,但是有限,只是有限的幾個坑。當它們被填滿時,它們就會消失。
大學擴招後,上大學就像上街買菜壹樣容易。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嚴重供大於求,好工作難找。大學生求職標準偏高。很多大學生,尤其是二、三、專科生,意氣風發,自尊自愛。他們就是想當部門幹部,寧願在家裏老,也不願在廠裏老。工作能力與企業要求不匹配。大學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不夠。企業需要的是能馬上上崗的人才。這種能力和需求的不匹配造成了互相厭惡的局面。
企業招人有多難?了解了壹些民營企業,可以說是非常缺人。他們的招聘人員基本天天跑人力資源市場,在人才市場有長期固定的攤位。即便如此,招聘形勢也不容樂觀。招聘標準要求水漲船高。大學擴招後,私企老板的眼界高了很多。很多崗位,明明大學生就能達到要求,老板卻只是要求兩個學歷以上。招不到就說人事部門不稱職,這讓招聘人員很頭疼。
待遇太低了。最重要的是工資太低。在很多私企單位,大學生的起薪只有2000元。在北京等壹線城市,985本科生月薪3500元。這種待遇,就像把乞丐打發走壹樣,對學生沒有任何吸引力。工作條件太差,人都留不住。這是很多民營企業的通病。老板只想賺錢,卻不願意在環境、住宿、安全上投入。工作條件差,勞動保護缺失,安全事故頻發。根本留不住人才。
那麽,應該如何解決就業難和招聘難的矛盾呢?大學教育應該改革。改變大學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向實踐性、實用性發展,加強與企業的互動合作,為企業培養新型實用人才。學生應該降低期望值。應向基層生產、管理和服務崗位發展。企業應該給大學生應有的待遇和尊重。企業招人的核心問題是不願意給錢。只要錢給了單位,人不是問題。企業應該改善工作環境。民營企業要改變血汗工廠的不良形象,在工作條件和人文環境上多下功夫。如果妳種下壹棵梧桐樹,妳會得到壹只鳳凰。
歡迎留下您的評論,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