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郭桓貪汙案”大發雷霆,親自下令將郭桓等數萬名幫兇斬首。為了打擊腐敗,朱元璋還制定了嚴厲的法律懲治經濟犯罪,並在國家財政管理方面實施了壹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最重要的壹條就是把漢字“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10000”改成了難改的大寫“12345689000”。因此,有人認為朱元璋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數字大寫化的開創者。
但也有人認為,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金額數字的大寫已被廣泛使用,明末清初考據學家顧的考證可以作為證明。顧曾在《岱嶽殿石刻造像記錄》中推斷:“凡用作壹、二、三、四、五、地、七、八、九等之數都是武侯改做的。”顧認為,武則天不僅發明了“_”等許多“自制字”,還首創了數字大寫。因為武則天時期豎立的石碑,上面有很多都城的人物。此外,大寫的數字在那個時期的詩歌中也很常見。如白居易宋版《白長慶集》中“奔走途中,請樂維伯等四軍各守其事”有這樣的描述:“匡起大軍每月開銷計二十八萬。”可見武則天的大寫數字比朱元璋早了近700年,到現在已經1300多年了。在宋代,朝廷公文中使用的計數數字必須大寫。據宋代學者程大昌在《演範路,改十數為畫字》壹書中記載:“今凡官文書,均以同音數之,多計者用之。所以,壹、二、三、四等等,這不是數,只是取同音之詞,借之以用,不能改成漢奸。”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數字的大寫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漢晉時期。《西遊記》中有壹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病危。大臣魏徵知道他的靈魂已經到了冥界,所以他請求冥界的老朋友崔玨設法營救他。崔判官翻閱生死簿時,看到唐太宗的死亡日期是貞觀十三年,於是在十三年的“壹”上加了兩張圖,改成三十三年。後來,閆妍看到生死簿上唐太宗的名字還剩20年,就讓李世民歸根了。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也說明壹些人物確實存在容易被篡改的缺陷。所以從西漢開始,都城人物就開始流行了。上世紀50年代,西州高昌縣唐林德元年(公元664年)官借童子抄本中記載:“崇華鄉正史納林德元年官借童子,十二月三十日。”意思是林德元年12月30日,重華鄉鄭世貞向倉石支付了二鬥關的麥貸利息。高昌延昌二十七年(公元587年)六月,《兵部關於買馬用錢數的說明》中也出現了“都齊買馬,用錢花四十五字”的大寫數字。這些大寫的數字雖然是“偶爾發現”,但足以說明武則天之前的東晉時期的人們就開始在憑證中使用大寫的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