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源和水質:池塘要有良好的水原條件,便於經常補充新水。精養池塘由於放養密度高、投餵量大、施肥量大,池塘內溶解氧往往不足,水質容易變差,容易導致魚類缺氧甚至大量死亡,所以好的水源非常重要。
無汙染的江河湖泊是最好的水源,含氧量高,水質好,適合魚類生長。當然,井水也可以作為池塘水源,但這種水源的水溫和溶解氧較低,但壹個優點是水質中的有機物和病原體含量較低。如果以井水為水源,最好讓水流經長渠或設置太陽池,這樣可以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也可以在進水口處設置接水板,然後水落到接水板上濺起水花後流入池塘,也能達到增氧的效果。另壹種是盡量避免以廠礦排放的汙水為水源的河水。
3.池塘面積:雖然有些小池塘(2-3畝)在生產上也能達到高產,但畢竟這種池塘由於水體小,水環境不穩定,占用面積太大,不能用作池塘堤岸,減少了養殖水面面積,不劃算。而大型水面魚不僅活動範圍廣,而且在風的作用下還具有給水體增加氧氣的作用,可以借助風促進上下水層的不斷對流(混合),從而改善下層水體的環境,使水質更加穩定,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寬水養大魚的原因。正因為如此,如果能因地制宜,建議單個池塘養殖面積在10畝左右。如果太大(30畝以上)就不太方便投餵,容易造成魚吃的不均勻,也不利於拉網作業,所以沒有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