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文昌塔又名文昌閣塔、文昌閣,位於韶關市乳源縣東南端的汝江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塔塔基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清二年《乳源縣誌》中記載“萬歷庚子(1600)願為君巡禮(願為諱時,為南韶路之事),建議下遊建塔以方便百姓,其精神有所提高。方子開始找人後,有受過處分的人。”明天起五年(1625),譚完成了塔,這是修復在明末。清康熙二年的《乳源縣誌》中記載,天啟年間,譚出關屠乳源“觀乳山河,嘆吾境鄰粵楚,昔日名門多。如今,人少了。把放牧的人當作願意耕種的傅社謨,閑暇時進入各種學生的課堂,文藝孜孜不倦地引誘。我也看過如意的水是流動的,裏面有沙洲。原塔基礎未完,捐建在其上層建文昌,使鎮流。”
文昌塔南臨汝江。每天早上,古塔周圍都彌漫著河中的煙霧。隔河望去,若入仙閣,寧為唯壹壯觀城。有詩說:“高歌亭如火如荼,伊人站在漁火旁。百年繁華落盡,三聲尖叫,文章長存。月之水波紋有韻,風清石色可描。浪跡高山,只看輕煙白鷺飄。”
文昌塔為中空磚木結構,平面六邊形,高七層。每層都有矮腰檐,由菱角齒磚和線磚交錯重疊挑出來。每層都建有拱門,五樓和七樓的窗戶分別朝東和朝北開。五樓還分別在東北、東南、西南方向各開壹個。四樓的窗戶朝向東北和東南;無窗的其它層表面應設置假門或假窗。二樓和三樓的門眉上分別鑲嵌著“五彩氣象”和“衛星拱起”的石雕門影。
由於年久失修,乳源文昌塔頂部已被破壞,壹樓水壺門倒塌,靠近河邊的護坡被水沖走,塔身發現多處裂縫,牙檐脫落。塔內沒有木地板和樓梯,損毀嚴重。1996當地文保部門搶救修復。修復了塔頂的塔閘,壹樓的水壺門,各層塔室的樓梯地板,修復了塔的裂縫,修復了河邊的護坡,安裝了防雷設備。
文昌塔是乳源縣僅存的高層古建築,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築特色和明代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6月1993 65438+10月10乳源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韶關乳源文昌塔為文物保護單位。
韶關乳源文昌塔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