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社區教育是優化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環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建立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科學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學生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和家長的素質和能力,促進和諧文明社區的建設。
②該校家長學校是溫州最早的“家校”。我們邀請相關專家開展家庭教育理論、人才觀、家庭法制教育、青少年性教育、學習方法指導等培訓。學習結束後,家長要完成作業,也要開展家長交流和論壇。
這些做法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註。學校多次參加省、全國社區教育工作會議,部分經驗被譽為成功典範推薦。
③心理健康教育:經過24年的不懈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態化工作模式和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拓寬了學校德育渠道,培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型教師。學校編制了校本課程;開設了心理健康課、“悄悄話”信箱和心理咨詢熱線;開辟心理學網站;開展個人和團體心理健康咨詢和培訓;每年開展精神衛生月宣傳。作為溫州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何蓉蓉老師和周小芳老師經常被邀請來做講座。省級課題《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研究在溫州乃至浙江省享有較高聲譽,多次參加全國性研討會。該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會、媒體和領導的廣泛關註,歷年來被多家媒體報道和宣傳。
2.校本教研促進師生發展:溫州十二中是省級校本教研示範校。充滿活力的校本教研機制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興校”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連續多年穩定在市區同類學校前列。學校擁有市級名師25名,三壇,骨幹教師。以“探索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結構、促進教師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以建設壹支“樂學、善教、能學、敢創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目標,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構建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框架,積極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促進了教師的成長,學生的發展,學校的品牌。
該校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有:“青教杯”系列競賽;教研組、備課組特研班;組織“學術節”、“校際聯盟”、“校本教研治校”、“青年社團”論壇等活動;建立校內名師、骨幹教師工作室;輔導;項目研究等。,讓教師在磨課、培訓學習、實踐反思中快速成長。
近兩年來,學校開展了“自然因材施教”課題的實踐研究,開展了以自學、互助、輔導、測試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科技信息教育打造特色助力發展:學校建有四個計算機網絡教室、壹個編程室、壹個智能機器人室。科技信息教育的全面普及,提高了該校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信息教育走在溫州前列,連續八年獲得溫州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第壹名,學校還連續獲得“溫州市優秀組織單位”。學生網頁制作全市領先,獲省壹等獎;智能機器人獲得省壹等獎和國家金獎。並且有幾個學生被省重點高中提前錄取,也有幾個學生被北大、復旦等全國重點大學提前錄取。
第三,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特長和能力得到培養。
學校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鼓勵全體學生參加健康積極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認識自我,表達自我,提高自我。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提高學生體質,培養團隊精神。主要的學生活動有: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