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似乎大家都開始忘記建立班級群的初衷了,因為每當我們打開壹個充滿信息的班級群:學校通知、作業問題、交友、交友活動、炫耀、曬太陽、投票、代購...各種繁瑣的信息可謂紛至沓來。
“老師在群裏發通知,很多家長就開始篩選各種贊美的話,比如‘老師辛苦了’、‘有妳這樣的老師是我和孩子的榮幸’,然後我就錯過了很多老師發的通知!”
——媽媽劉,家裏有個剛出生的寶寶,加入孩子班級微信群不到壹周,就開始抱怨。
“有家長在群裏聊天。下午11後,他們的手機還在響。天啊,他們不工作也不休息嗎?!群裏總是顯示有上百條未讀消息。妳以為我在阻擋閑聊的轟炸嗎?還是點進去,從幾百次對話中找到老師可能發來的信息?剛停了壹個暑假,開學都要頭疼!”
——黃的爸爸,家裏有個四年級的學生,盯著壹直在刷的班級群,他也壹臉無奈。
今天小樂子就和爸爸媽媽壹起“打擊”班級微信群裏的偏差行為,也歡迎爸爸媽媽來說說微信群想退卻退不了的痛。
惹惱老師的家長。
壹位受不了班級群“臭味”的家長說:“自從我退出這個班級群,兒子就說我好看多了。孩子考不上尖子,父母在群體中的地位不就低了嗎?!沒有標準的群規,呆在這個圈子裏太麻煩。以後有什麽事,我直接和老師電話溝通,不需要這個破群!”
1,懶假白型
這種家長不管三七二十壹就在群裏咨詢作業和學校活動。
很多時候,老師會通過發校訊通、紙質通知或者口頭的方式,把事情給孩子解釋清楚。父母根本懶得和孩子商量和溝通。他們直接在群裏很詳細的問老師和其他家長,被問的都不好意思不回答。壹勞永逸,積累了很多信息,有用的被淹沒了。
2.自以為是的尋找存在感
這種父母通常以“我覺得……”或“是不是只有我……”開頭。
因為壹些相熟的朋友知道了別的班或者學校的壹些信息,就帶到自己的班級群裏大肆宣揚,或者根據自己的猜測解讀課業和校規,吹噓自己有過人的見識,表達狹隘的觀點。
3.刻意的炫耀和炫耀
無論是指無意中說“我家寶寶居然過了幾個鋼琴證”,還是隨口說“我家寶寶粗心被我嚴厲批評,只考了96分,創下了最低分”;或者送壹個孩子出國過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