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諤方程。這個方程告訴我們,兩個粒子的波函數是壹個獨立的函數,它描述了兩個粒子。如果這兩個粒子從不相互作用,就有可能把這個方程分解成兩個獨立的方程,每個粒子壹個。但壹般情況下,兩粒子方程是不能因式分解的。我們稱這種情況為糾纏。
如果用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任何壹個糾纏粒子的測量坍縮波函數都會影響另壹個粒子的測量結果。愛因斯坦說,這說明量子力學是“不完整的”,因為就其現狀而言,該理論似乎違反了狹義相對論。(需要說明的是,這在當時只是純理論的討論,因為糾纏的作用還沒有被觀測到。)
愛因斯坦去世壹年後,埃弗雷特指出,是坍縮假說導致了這個問題。他建議放棄坍縮的想法,並表明預期的實驗結果不受坍縮存在的影響。沒有坍縮,我們仍然有奇怪的糾纏效應,但我們不需要任何比光更快的連接來解釋它們。相反,我們有量子力學的多重世界的解釋,它有多個觀察者的副本。糾纏態之間的關系可以解釋為:在同壹個“世界”中,觀察者的觀察結果總是壹致的。
糾纏沒有方程式。因為疊加原理應用於多粒子系統,我們就有了糾纏的量子態。
這也是允許的量子態。然而,兩個可能的測量值丟失了。這是壹種糾纏的狀態。
糾纏態和非糾纏態之間的關鍵區別是壹組簡化的可能測量結果。這意味著壹個粒子的測量結果必須與另壹個粒子的測量結果相關。從數學上講,糾纏態不能分解成兩個獨立粒子的張量積,這就是我們開始處理兩粒子系統的方式。
糾纏態是完全允許的量子態,但由於不能分離成兩個獨立粒子態的乘積,所以稱為糾纏態。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非糾纏態和糾纏態來了解壹些糾纏態的性質。每個狀態由壹組可能的測量結果組成。如果妳測量A的狀態為H,妳測量B的狀態為H,這是不足以確定狀態是否糾纏的信息,因為兩種可能的狀態都可能給出結果。包括糾纏態和非糾纏態)。因此,僅靠壹個狀態測量不足以確定是否存在糾纏。事實上,妳需要做大量的測量來建立足夠的統計數據,從而自信地宣布妳正在觀察壹個糾纏態。然而,這仍然不夠。事實上,妳必須進行壹系列所謂的貝爾態測量來證明違反貝爾不等式,使用許多測量產生的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