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之謎》壹書指出,項羽實際上死於秦朝的東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當然,我們相信霸王之死會有壹些爭議;但值得欣慰的是,看完項羽死因之謎,我們這些同樣研究過《史記》的人,會有壹種驚心動魄的思考;妳會覺得季先生讀史的方法很獨特,探究歷史事件的視角很新穎。看完項羽死因之謎,妳會豁然開朗。明白歷史可以這樣解讀。壹部古老而凝重的《史記》,讀來有著濃濃的人情味。歷史人物和事件仿佛就發生在昨天,離我們如此之近,我們可以用心與他們交流。
項羽之死之謎不僅視角獨特,而且觀點新穎。書中對許多歷史事件的分析和論證是前所未有的,舉幾個例子給大家分享:
壹、項羽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書記載的,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但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質疑過內幕。比如項羽被困的時候沒有考慮過楚軍的出路嗎?還是壹種戰略選擇?項羽後來采取的那些戰術動作,讓楚軍主力在半夜成功突圍,在《十面埋伏》中“南出”;還有“平明,漢軍知道了”——直到天亮漢軍才發現王祥逃走了。
二、項梁、項羽率領八千子弟兵討伐秦軍,是從哪裏渡河的?項羽與吳江之仇始於何時,又因何而起?烏江閣的導演是誰?項羽在陰陵迷路發生了什麽?
3.於吉死在哪裏,怎麽死的?為什麽安徽有兩個虞姬墓,靈璧和定遠?還有,為什麽《晉商本紀》和《封禪書》有很大的重合?為什麽司馬遷把同壹個人物描寫成前面是神,後面是人?為什麽漢代大儒班固說《史記》記載了“大量的疏忽或過失”?應該以什麽樣的心情解讀《史記》?《項羽之死之謎》壹書在尊重《史記》記載的基礎上,分析論證了司馬遷《史記》中諸多未解之謎。
特別是季正山先生以科學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閱讀歷史,實現了歷史人物與現實社會生活的貼近。比如本書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方法,並不只是照搬古書、引經據典,而是從人物心理分析入手,以當時的時代背景探究《史記》的不足之處;作者把原本枯燥、沈重的史記變成了壹種全新的充滿趣味和智慧、摒棄書本僵化的歷史觀。
著名學者馮其庸稱贊季正山的研究方法是對傳統歷史研究的有力挑戰,是對正在研究中的“QQ”史學家的“窗口抖動”。
史記、歷史遺存、民間傳聞加理性分析——季正山先生在解讀歷史時所采用的這種3+1的思維模式,讓此前被束之高閣的歷史研究進入了更多知識分子的文化生活;我覺得這是《項羽之死之謎》這本書的閃光點。或許將是歷史研究領域的壹次大膽嘗試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