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森勛為貴州省煤、鐵、鋁、汞、銅、錳等礦產資源的普查、評價和開發利用做出了重大貢獻。1945發表了《貴州主要礦產分布及重工業中心的建立》,強烈呼籲發揮貴州省的資源優勢,建立重工業基礎。他的《黔南地質礦產》(1929)壹文奠定了都勻、獨山地區泥盆系地層劃分的基礎,發現了莽山應時砂巖,論證了中上石炭統和二疊紀地層的存在。此外,他還在貴州安順、關嶺、法朗、永寧四縣創立了新浦中生代地層的名稱,在安順發現了淡水螺層,首次發現了中三疊世法朗組的化石。
抗日戰爭爆發時,樂森勛在貴州省成立了貴州礦產勘探隊,研究貴州省的地質礦產,還在貴州大學地質系給學生上課。當時資金不足,人少,交通不便,土匪猖獗,工作條件十分險惡,生活艱苦。當時,地質學家徐德友、陳康和馬益思在貴州被土匪殺害。墨耗來了,樂森勛很難過。親戚朋友勸他放棄地質研究,但他不顧艱難險阻,繼續在貴州的山山水水中工作。日機轟炸貴陽城時,他正在對周圍的山體進行地質調查,城內多處中彈起火。然而,他不顧家人安危,繼續堅持地質工作。論文、報告、地質圖等15種。1944年,他在貴陽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十屆年會上宣讀了《貴州地質概況》和《貴陽附近地質構造》兩篇論文,首次在貴陽附近發現了誌留紀地層,並稱之為高寨田頁巖,確定為晚誌留世。樂森勛、蔣榮還編制了《貴陽附近地質旅行指南》和《地質圖》,實測了貴州省清鎮、平壩、安順、紫雲、關嶺、郎岱、鎮寧、普定等8個縣的1/20萬地質圖和貴陽附近的1/5萬地質圖。
新中國成立後,樂森勛壹直關心貴州省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家鄉的經濟建設。他壹直認為貴州省地下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1981年,樂森勛已年過八旬,他興致勃勃地飛到貴陽,參加貴州省委、省科委舉辦的“自然科學講座”,作了題為《貴州煤礦研究史》的報告,並多次表示願為開發貴州省的自然資源盡壹份力。
樂森勛十分關心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在青年教師開課前,他總是熱情指導,幫助制定教案,修改講稿,有時還親自聽課,組織教師互相觀摩。他多次制定和修改中青年教師培訓和進修計劃,花大量時間審核教師科研成果,提出修改建議,熱情推薦出版,甚至親自作序。
1946後,樂森勛在貴州大學兼職,幫助丁道恒培養貴州大學地質系第壹屆畢業生。他非常重視研究生的培養,悉心指導,嚴格要求,熱情鼓勵。研究生壹入學,他就幫忙制定學習計劃,指定英文參考書,要求全文翻譯成中文,定好課表,每周檢查。樂森勛對研究生的選題、野外工作、室內研究進行了細致的指導和定期的檢查。他還反復逐字修改研究生論文,甚至連標點符號和參考格式都不放過,甚至親自演示化石板塊的張貼。在他的悉心指導下,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