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洞
嚴光以東的巨型石碑:三個楷書銘文,頂部橫題“天風海濤”;下面兩張圖是直的。右邊是“古浪洞”,左邊是“廬江壹號”。“鼓浪洞”二字高約1.20m,寬約1.00m,左側有三行楷書。可惜已經風化,讀者可以讀到:“明萬歷元年,丹陽邵與丁儀同名。此碑文與儒生黃、曾軼偉、馮、洪佑等合寫於1573,是陽光巖時代最早的碑文。
龍頭山
位於日光巖蓮花寺後的巖石上。1919年,黃仲勛用三個大字寫下“龍頭山”,並附言:“此山俗稱巖仔山。考/夏誌:‘龍頭山為日光巖,又名黃巖。赤芝有搖曳園,花竹勝。“保持石頭的舊名。民國八年,黃仲勛知道了。”寬度高2.4m,寬1.50m。
黃巖
日光巖蓮花寺前的巨石上,有楷書“當焉”二字,是朱於1916所寫。每個字符高0.60米,寬0.50米。
廬江龍庫
位於日光巖蓮花寺後巨石上,毗鄰“九月寒”碑文。是張大河1920左右的行書《廬江龍/洞》,最後壹段是“張雲溪大河”。寬度高3.20米,寬1.60米。廈門古稱廬江、鹿門或鹿島、鹿嶼,廈門與鼓樓之間的海峽稱為廬江。廈門島的虎頭山和鼓浪嶼的龍頭山隔江相望。自古以來,民間就有“龍虎鎮守廈門”的美好說法。清代道光《廈門誌》記載孫光炎‘俗稱龍頭山’。根據民間傳說,這塊巖石是龍居住的地方。此銘文含有贊美廈門龍虎氣象之意。
九夏冷
,位於日光巖蓮花寺後的巨石上,是黃仲勛的行書“九月寒”四個大字。字寬高3.20米,寬0.65米。左下方簽“壹(鐵)壹書”。古人把夏季的90天稱為九月。這裏巖高樹古,海風陣陣,盛夏感覺涼爽。“鐵壹”是黃仲勛的名字。他於1918年在陽光巖建了壹座俯瞰果嶺的別墅,碑文也是當年寫的。
古代避暑洞
位於日光巖的山腰,有壹個由幾塊巨石組成的天然洞穴。洞頂有四大建築,名為“古夏洞”,由石世傑題寫。每個字高約0.60米,寬約0.90米。左邊,李殊說:“史世傑是題。”它總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199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省後,施世傑壹怒之下舉家出走,先後在泉州和廈門生活。這個碑文應該是這個時候寫的。
與日本爭光
位於陽光巖頂部的壹塊巨大巖石的巖壁上。這是朱在1935寫的,題目是《榮耀歸於太陽》。每個人物高約0.70米,寬約0.65米。左邊楷書碑文寫著:“民國二十四年三月,朱,漢壽。”
海雄峰鄭燕平漕河遺址
位於大荒巖第二亭後的龍頭草堂寨門遺址北面的巨石上,是李增開於1918書寫的“渤海熊峰”四個大字。每個字高1.80米,寬1.54米。左邊楷書的題目是“李曾祺五月九日古滇題”。在這塊石雕的右上方,有壹行楷書直刻的“鄭燕平水草臺遺址”,在其左側,有壹個簽名:“黃忠練兵乙”
廣富泰
位於日光巖蓮花寺後的巨石上。是1918皇甫的書法,“曲徑通幽”四個大字。字寬高0.65米,寬2.88米。右楷書直接取自《戊午秋日》,左三楷書直接取自行署:“皇甫府/舒,七十歲。”“曲徑通幽”描述了日光巖的景觀特點,引人入勝。
曲徑通幽
位於日光巖東北麓的巨巖上。朱壹德的隸書,寫於1918左右,刻有“重視鄉愁”四個大字。字寬1.00米高,寬5.20米。劇本的左邊,是筆直的:“書名是林海、朱壹德寫的”。“老雷”指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日光巖駐軍抵抗清朝收復臺灣的遺址。廈門白鹿洞寺有壹幅朱壹德民國7年(1918)的碑文,應該是同時寫的。
重新懷舊基地
位於日光巖程錚紀念館西南側的巖壁上(原名俯瞰青山山莊),正是蔣正興在1917中所指的“狂浪”四個大字。字寬高4.00米,寬1.40米。左附三行題詞:“丁思秋奉命引舟至廈門,贈黃仲勛先生。老師建了鼓浪嶼,清幽清高,勝過仇和和水木。他打開門廊,面向大海。海浪又深又大,真誠而壯麗。我有空余時間,在那裏呆了三年。因此,幾句贊美的話可以幫助妳了解洪雪。鄭江的石頭不是在晉安雕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