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說,曾經父母把房子給孩子,或者抵押現金借給孩子,最後被孩子拋棄,身無分文,不得不和孩子打官司。上壹代人總是替孩子著想,孩子只能恨生錯地方。沒有這樣有錢的爸爸和有錢的媽媽。這可能是很多人的抱怨。趙姐沒有有錢的爸爸,也沒有有錢的媽媽。她現在正和丈夫努力工作,為自己買房子。但是我真的有非常幸運的朋友。我爸媽新房都準備好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在臺北擁有價值1000多萬的1套黃金住宅。
的確,中國人壹直有這樣的觀念,子女應該繼承父親的事業。家族企業和資產都是壹代壹代傳下來的,如果不留給子女,那這筆錢該留給誰?結婚撫養下壹代很難,但即使退休後,他們仍然幫助孩子照顧孫子。他們中的壹些人可能因為單親家庭而被隔代撫養,只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奶奶在學校門口等著自己的孩子。
總覺得臺灣省的老人很不幸福,老了也不能安心。他們的孩子沒錢買房,來找父母幫忙。寶寶生下來沒人照顧,保姆費太貴,也需要家長幫忙。老人因疾病而疲憊不堪。最後,沒有人感謝他,甚至沒有人去看望他。歐巴桑聚在壹起,要麽罵家裏老人,要麽罵兒子兒媳,抱怨兒女兒媳不孝,日子不好過。
同樣的情況,趙姐在移居歐美時,認識了壹個年輕的外國朋友,歐洲人,家境不錯。她的父母都是三位老師,有房有車,但是父母讓他賺大學學費,她就背上行李去國外打工賺錢學中文,但是父母根本不管他。大學畢業後,我去了美國工作。在我30歲之前,我決定結婚。現在和老婆住在紐約,租房子住。我問他,妳爸媽是幹什麽的?我父母的房子以後會留給妳嗎?小夥子回答我說,我爸媽退休後去環遊世界了,他們覺得孩子應該盡快獨立。因為去了中國和臺灣省工作學習,住了幾年,努力學習中文,獲得了更多的語言優勢,順利找到了工作。
父母也讓他決定是結婚還是生孩子。至於父母的房子,賺的錢是他們的。他們從10歲就開始養活自己了。如果有想過買房,也是想靠自己的能力,沒想過靠父母。趙大姐不認識這位年輕朋友的父母,早早把孩子趕出家門,自己創業。她不用擔心那個女人,更不用說帶她的孫子了。兩位老人身上有點錢,經常安排出國旅行。我真的很想問問他們是否樂意這樣做。
我不知道這些故事是不是關於妳的。還是妳父母的公婆?還有,很多老人身體強壯,像孫子壹樣開心,像孫子壹樣很開心。但將來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我們會用外國人的金錢觀告訴他們,我們買的房子,賺的錢,先留給我們退休後用,兒孫自有福報,而不是整碗給子女,老人無論在哪裏都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