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天文導航”的昆蟲已經使用了上億年,已經成為壹種本能。當時地球上所有的光源不是太陽,就是月亮,就是星星,距離地球40多萬公裏。它們的光可以看作是平行光。
自從人類給地球帶來了光明,昆蟲的厄運就來了。雖然他們積累了上億年的經驗,卻不知道這個“人造光”並不是平行光。它仍然靠本能航行,結果呢?
我們還是以光源在正前方45度為例,出現以下情況:
可惜它幾乎轉了壹個180度的彎,還以為是在直線航行!其實它的航行軌跡是壹條指數螺旋(r=eθ),航行的方向和光線的方向,兩者之間的夾角決定了螺旋的形狀。如果是90度,那就是圓的。通常小於90度(因為眼睛生在前面,當然是為了方便前面的光線),所以飛得離光源越近,最後就出現了所謂的“滅火”現象。這和古人說肉腐產生蛆,草腐變成螢火蟲壹樣,都是因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不夠細致,研究方法不夠準確。
似乎可以從這裏學到壹點東西。環境變化後,原有的方法需要修正和補充,不能盲目依賴本能。否則,我們人類將與“滅火”的飛蛾不相上下,最終面臨被“淘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