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關於紹興的信息

關於紹興的信息

紹興位於杭州灣南岸,會稽山北麓,北緯29° 42′02″~ 30° 19′15″,東經120° 16′55″~ 65438″。

會稽山尾部分為兩支,呈西南-東北方向向縣城南部和西部延伸,形成崎嶇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面積757 * * * *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50.76%。區內山勢連綿,山勢險要,山勢上升強烈,地形深而破碎,水源短而急。壹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間,最高的羅家尖為747米,向肖勇鐵路南側延伸約5-10公裏,海拔降至20米左右,與中北部眾多的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相連,坡度15 ~ 25°,大於25°。地貌類型復雜,可分為丘間谷、低丘、高丘、低山四大類,主要有下陸、行唐、朱莉、蘭亭、平水、謝石和孝順河谷、王灘、平水盆地。這類河谷盆地面積小,山脊窄,水流快,礫石含量高,土壤沖積明顯。在與水網平原的交界處有較大的斜坡和梯田,特別是在朱莉、蘭亭、南池、坡塘、九裏和上江。山坡均在10以下,土層深厚,適宜耕種。新石器時代就有頻繁的農業開墾活動,現在大多種植茶、桑、果等經濟作物和旱糧田,在紹興農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網平原區面積572 * * * *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38.33%。除零星的火成殘丘外,均由沖積、淤積和海積形成。地勢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爾孤丘、殘丘的高度壹般不超過200米。中間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農田被切割成大大小小的田地,被稱為“水鄉鄉村”。靠近古海塘北部狹長地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少,水面窄,是向沿海灘塗的過渡帶。歷史上被稱為山輝平原,它最初是壹個有潮汐的淺沼澤。全球冰河時期被海水淹沒。6000年前,朱莉和平水是丘陵和海岸的交界處,海水直接射向這裏。

公元前21世紀左右,海水開始後退,海岸向北移動。海退之後,海岸線已經和現代差不多了。由於豐富的泥沙來源,淺水逐漸膨脹,成為鹹潮出沒的沼澤地。《管子·水荻》說“溢之水重濁,故其民愚病汙”。大約在3000年前,越族居民從會稽山內部向北遷移,開始在鹽潮達不到的山腳下開墾沖積扇,以及平原上的壹些大的孤立的山丘和附近的斜坡,從而形成了中部的沖積平原。

公元前5世紀初,越國將都城從會稽山南麓遷至沼澤平原。經過近代類似的灘塗圍墾,在會稽山北麓的沖積扇下,造就了大量的耕地。

秦漢時期北方人南遷,湖泊、沼地開發加速。到公元2世紀中葉,鑒湖建成,湖下開出9000公頃良田。海堤建設和河湖網絡也加快了。唐二年(686),建殷珊、蕭山五十裏界塘;開元10年(72 * * * *會稽縣令李君之主持修建山會海堤。經過大歷十年(77 * * * *和大和六年(83*****),東起上虞,西至殷珊,總長100余裏的海堤形成,山會平原全面形成。截至目前,中北部水網平原610個自然村中,以桓、胡、傣、喬、江、蜀、秦、唐、瀆、堰、岸、港、浦命名的有226個,占34%,呈現出水鄉特有的景觀。

東北沿海平原淤地灘塗平坦,人工水系縱橫交錯,海拔5米左右。區域總面積162 * * * *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10.91%,已圍墾67.4平方公裏,潮上帶或潮間帶尚待開發。在錢塘江和曹娥江湧潮的支撐下,北岸不斷被侵蝕,南岸逐漸淤積。明朝永樂至萬歷時期(1403 ~ 1620),錢塘江主航道北移,山會縣灘地向外隆起。壹些人自發地種植棉花、瓜類、豆類和水稻。清朝鹹豐年間(1851 ~ 186 * * * *),成為三江口西部第二號沙地,面積4萬多畝。清末民初,灘塗曾延伸至杭州灣20余裏,有磨盤丘、豆腐畈等圍墾區。此後,由於錢塘江南槽的遊蕩,大面積的灘塗塌陷,在建國前夕完全喪失。1969年,開始有組織的大規模人工填海造地。到1991,10次填海造地,取得土地66.3平方公裏(從1993 10到1994年4月“九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