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的形式,符合現代生活方式。
29歲的王小姐是壹家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她平時工作比較忙,有時候會有壹些小的健康問題,沒有時間去醫院。她接觸互聯網醫療比較早,是最早使用互聯網看病的用戶之壹。“我曾經因為低燒在某網站交了幾十元的咨詢費,打電話找三甲醫院的醫生壹對壹咨詢。醫生給了我很多建議。”王小姐說,這種咨詢方式非常適合她這樣的年輕人,節省了很多時間。
網友潘小姐說,壹般來說,每次去醫院看病,總要在網上咨詢相關醫生,心中有個大方向,也有個底。“這和隨意在百度上咨詢、自我診斷是不壹樣的。有壹些專業的醫生入駐了平臺,可以幫我做初步判斷。”然而,潘小姐經常遇到幾個醫生得出不同的結論。因為不能完全了解真實病情,最後留下“建議去醫院確診”的結論,參考價值不大。
網上看病很難保證醫療質量。
市民鐘小姐雖然是玩互聯網的80後,但說到看病,她表示自己很“保守”。鐘小姐認為,平時可以從網上獲取日常保健知識。壹旦真的病了,還是會直接去醫院而不是網上咨詢。“患者在互聯網上直接與醫生交流。交流的信息量不同於面對面的交流,患者對其癥狀的描述可能不到位;有經驗的醫生可以通過面對面咨詢的方式詢問更多信息,有助於診斷。"
市民羅先生擔心網上咨詢的出錯率和誤診率。“醫生可以在網上做健康教育,但不要輕易給病人診斷。壹旦因為溝通不暢導致誤診誤治,誰來承擔責任?”市民朱先生是壹名醫生。他坦言,現在健康醫療軟件很多,掛號很方便,導致魚龍混雜,醫療質量堪憂。
網上咨詢,大部分人持保留意見。
事實上,互聯網能否看病,如何給患者看病,在業內還是有爭議的。在上海,網上咨詢沒有官方的“通行證”。采訪中,不少醫生坦言對網上問診持保留態度。“我沒見過病人和報告,也沒問過病史。僅憑患者描述,我無法確診。”也有醫生表示,市場上創業公司熱議的“互聯網輕問診”和醫院裏的“遠程醫療”是不壹樣的。主要是醫生為常見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咨詢,開展醫學科普工作,但不能進行臨床診斷。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陳副主任醫師給記者舉了兩個例子。“壹份血常規檢驗單顯示白細胞偏低。這是什麽意思?醫生想問檢查是在什麽情況下進行的。體檢時檢查的意義和發燒時檢查的意義完全不同。再比如,缺鐵性貧血很常見,但男女患者情況不同。女性可能與月經有關,男性可能與消化道腫瘤有關。”
目前,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迅速,人們對在線醫療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網上咨詢的機制還不夠完善,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陳認為,醫療服務本身有兩個前提條件:壹是醫療質量;另壹個是患者安全。整個醫療服務的核心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建立在醫生對患者病情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的。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進行會診。“在醫生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實時監控患者病情下的醫囑,才是真正方便患者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