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巨大的市場潛力使日本企業越來越重視在中國的發展。中小企業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上海有7000多家日企和代表處,而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地區日企數量達到3萬家,涵蓋金融、貿易、機械制造等制造業和服務業。
日企多了,對人員的需求自然會增加。近年來,對日語人才的需求壹路提升。除了高校日語畢業生,通過自學和社會培訓學習日語的人數也大大增加。2005年,僅上海就有25000多人參加了日語水平考試。雖然25000人的應聘規模已經很大了,但是相對於7000家日企的需求,每家公司平均只能分到3個人,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另外,國內企業、歐美企業等對日語人才的需求。也是因為商業關系而不斷上升,相當壹部分日語人才被“瓜分”,使得日語人才的供給更加捉襟見肘。
從獵頭辦公室也可以看出對人才的強烈需求。據不完全統計,上海目前有26家專門從事日本獵頭的人才中介機構,這還不包括大量以咨詢名義工作的“地下”獵頭。據知情人透露,如果算上這些“地下”獵頭,為日企服務的中介機構不下100家。目前這些中介並不缺訂單,只是擔心他們的數據庫裏沒人。
語言能力只是“敲門磚”
在日資企業的招聘廣告中,“日語能力1”或“日語能力2級以上”是最常見的語言要求。但是日企持有日語二級甚至壹級證書是不夠的。“很多人日語水平考試分數很高,但連日語字母的格式都不清楚。”上海中小企業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新祿告訴記者,很多持有日語證書的人業務能力較弱,有些人甚至不會使用日語輸入系統。而且由於目前日語水平考試沒有口語測試,“啞巴”日語的現象也很普遍。所以日語水平考試1和2的證書,充其量是去日企的敲門磚。
日企普遍反映日本人才招聘普遍遇到三個問題:1。日語人才供不應求,選項少;2.缺乏水平不明、日語壹知半解、技能壹般、了解日企運營規律的壹線人員(技術工人、藍領);3.缺乏成熟的人才。即使是壹些獲得了壹級能力測試證書的人,也缺乏對日本文化和禮儀、商務術語以及日本電腦使用的了解。日本大企業在招聘員工時,主要標準是個人專業能力、是否重點大學畢業等。,而企業也渴望市場能提供全面的復合型日語人才供企業選擇。
文化差異成為“障礙”
除了日語人才短缺,文化差異也成為本土人才與日企近距離接觸的“攔路虎”。相對於以人為本、民主開放的歐美企業,日本企業限制個性、突出檔次、崇尚論資排輩,工作環境和氛圍相對僵化、機械。這種企業文化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年輕而活躍的本土人才。此外,薪資差異也是日企吸引力不如歐美企業的重要原因。按照現在的行情,壹個學日語的應屆畢業生進入日企,起薪壹般在2000 ~ 2500元左右,而歐美企業的平均水平是3000 ~ 4000元;此外,日企中國員工晉升的“天花板”問題也是本土人才的“心病”。
隨著日企本土化的逐步深入,很多日資企業也在入鄉隨俗,尋求適應當地人才的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塑造競爭力。相信更多的本地人能在日企找到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