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禮堂的門被踢開了。
可憐的門。從安裝那天起,幾乎沒有壹天不被踢。十三四歲的孩子,正好是撒歡的年紀。人們用腳開門和關門並不奇怪。。
教育局長很沮喪,在門上貼了各種警告,但是沒有用。他找到校長:幹脆,換個鐵門——讓他們“啃”鐵家夥。校長笑著說,放心吧。我做了壹扇最堅固的門。很快,門就被拆了,還裝了新的門。
新門好像挺受歡迎的,但是裝了之後壹次都沒踢過。孩子走到門口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陽光隨著門旋轉,明亮的金色灑滿了孩子們的臉龐。在穿越的那壹刻,孩子們感受到了愛與被愛的快樂。
這扇門怎能不堅固——它托著壹份純金的信任,它大膽地把壹個脆弱的夢交給孩子,讓他們在美麗的恐懼中學會珍惜和呵護。
這是壹扇玻璃門。
因為我去每個學校聽課、調研,總是走進走出教室門;因為小說《門的懸疑》曾經讓我愛不釋手,而且它入選了中考現代漢語閱讀經典試題,因為我總是喜歡聯系校園文化去觀察、思考、分析、研究我在校園裏看到的東西,並從中發現耐人尋味的東西;因為教室門對學生和老師是如此重要,他們總是在開與關之間開始或結束壹堂課的精神生活;也是因為教室門的安裝涉及到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審美情趣,是校園文化的壹張名片。
據我不完全不準確的統計,我市50%以上的教室門是鐵皮包裹的木門,30%左右是類似於家的各類安全門,10%左右是上面有窗戶的鐵門,10%左右是純木門。沒有上面小說裏寫的那種玻璃門。當然,新建校舍的門大多是玻璃門。
我想說的是,要是每個教室的前後門都是玻璃門就好了!不知道成本是不是比現在的木門鐵門高,還是不要管了。從教育、審美、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恐怕是壹個非常好的設計思路。
在現實中,由於教室門是木頭或鐵做的,自然就成了實力的對手。順便踢進踢出其實不是暴力行為。在門上敲幾個釘子,掛壹些衣服、書包、雨傘等東西,也是壹種方便。打掃的時候往上面潑水,有什麽通知就貼個紙條,把手壞了。還有各種釘子,鋼絲繩,真的很不好看。如果是玻璃門,妳完全可以保持它的簡潔、通透、大方,因為沒有人會傻到在玻璃上敲壹個釘子,也沒有人會在玻璃門上開壹個粗魯的玩笑,與之競爭。正所謂“近墨者黑,近墨者黑”。
如果是玻璃門,在寒冷的冬天,讓陽光直射進教室,不止是壹種溫暖的感覺。簡直就是把教室放在太陽的兩個懷抱裏來回擁抱,學生的心情就會像透明玻璃壹樣明亮。偶爾走過教室的外人,看到教室裏壹起學習的老師和學生,恐怕都會小心翼翼地走過去,生怕打破壹個美好的夢,甚至會覺得這個時候走過教室門是不合適的。為了及時檢查教學情況,校長或者其他領導在門前壹眼就能看到,不用踮起腳尖看。這麽省力又直觀。尤其是學生進出教室,肯定不會擁擠。在那扇玻璃門前,“在美麗的恐懼中學習”的“珍惜與呵護”是多麽珍貴啊!
校園文化其實是壹種非常透明、深刻、溫暖、陽光、柔軟的東西,滲透在教育者的每壹個行為中。甚至壹個教室的門都是校園文化的反映,但只有在陽光下才能體現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