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認為“道之大,源於天”,自然人事都是服從天命的,所以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應該是統壹的,他的儒家思想極大地維護了漢武帝的中央集權統治!
他為漢武帝提供的三個策略中的第壹個是:天人合壹,君權神授。
天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擁有絕對的權威,這種權威是人所創造的,天人合壹使得天命在彰顯君主權威方面的重要性前所未有。把帝制建立在恩典的基礎上,帝制是天賜的。人受天之命,以天為載體,代表天的意誌統治和治理世界。壹切臣民都要絕對服從君主,“屈人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從而使君主的權威絕對神聖。天人感應在肯定君權神授的同時,還以天象為警兆,以異災來鞭策和約束皇帝的行為,規範柬埔寨君主遵守法天之德,實行仁政。君王要受天道約束,不能為所欲為,這在君主專制時期無疑具有制約皇權的功能,有利於政治制約和平衡。
二是:揭批孔子,打壓百家。
他主張“刑以德為輔,刑遠離德”,並試圖通過《春秋定獄》來糾正法律的嚴重缺陷。人們認為人應該是仁慈的。董仲舒的德主要是指人倫之法。孔孟認為天下有五倫,所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而董仲舒則將選擇改為“三綱”,以君為臣,以父為子,以夫為妻。然後把儒家倡導的五德(仁、義、禮、智、信)合為“五常”。並且認為三綱五常可以從天而求,不可更改。
“三綱五常”壹直被認為是封建社會倫理秩序的基礎。但同時也起到了平衡君主權力的目的。“三綱”中的“父為子”使皇帝(天子)也“孝”,皇帝也必須相信天人感應,實行仁政,實現儒家君權的制約和控制。儒家思想與權力的結盟,大大增強了儒家思想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和對官員的吸引力。
第三是:春秋統壹,尊王。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不僅是為了尊儒術,更是為了建立獨特的治國意識形態,以思想統壹為政治統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