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無樹,不亮不美...這首詩是什麽意思?
我想,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妳得先了解壹些佛教知識。南北朝時,禪宗傳至五祖弘仁大師,弟子五百余人。隨著歲月的流逝,弘忍法師漸漸老去,他想在弟子中尋找壹個繼承人,於是他告訴弟子們,每個人都要做壹首詩(有禪意的詩),傳給誰做得好就傳給誰。他有壹個門徒叫沈繡,被認為是可以繼承衣缽的人。他在寺墻上寫了壹首詩,“作菩提樹,心為鏡臺。”。經常擦拭,不要制造灰塵。“裕仁看到後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因為他知道沈繡還沒有頓悟。這時,有人把優美的旋律傳到磨坊裏慧能和尚的耳朵裏。慧能覺得不對,因為他不懂文化,也不會寫字,就讓別人在優美的旋律旁邊寫壹段旋律。”菩提無樹,鏡非臺,空無壹物。它怎麽能制造灰塵呢?”弘仁看到這個旋律後。然後在慧能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明白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半夜來到五祖弘忍大滿禪師的禪房,在那裏,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向他解釋了最重要的佛教經典之壹《金剛經》,並遞給了他。然後為了防止美人計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南下,隱居10年,在莆田少林寺傳承禪宗。沈繡的這首詩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意境。做菩提樹,就是說我們的身體要像菩提樹壹樣,保持正確的姿勢,不斷的修行提高。心就像壹個鏡臺,把我們的心比作壹個鏡臺。塵若粘,則非明徹。經常擦拭,不要制造灰塵。從字面上看,鏡桌要經常擦拭,以免沾染灰塵。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不斷努力練習,保持平和的心態,以恢復我們的真實感受,實現正確的結果。而“菩提無樹,鏡中非臺。什麽都沒有,所以沒有灰塵。“它突出了大乘佛教的意境。菩提原指菩提樹。菩提無樹,否定了菩提樹有形的本質。明鏡不是舞臺,也否定了明鏡有形的本質。這兩句意思是菩提在妳心裏,鏡子只是妳的心。菩提樹和鏡臺本來都是空的。什麽都沒有,哪裏來的灰塵?這就意味著,既然壹切都是空的,那我們又能從塵埃開始呢?塵也空!這首詩的意境是壹切都是空的,連小乘的本心和本性都是空的。這兩首詩成為佛教史上的佳話。後人普遍認為慧能的詩悟性更高,境界更深。從境界上來說,感覺是這樣的,但慧能的詩給人的感覺是空靈的,空得讓人摸不到邊。優美的詩歌反映了真實的實踐,給人壹種更加腳踏實地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小乘和大乘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