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造紙時,蔡倫負責監制宮中使用的各種器皿。他挑出樹皮、破布、舊漁網等。,並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泡在壹個大池子裏。過了壹段時間,裏面的雜物就爛掉了,而纖維不容易爛掉,就留了下來。
他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撿起來,放在石臼裏,不停地攪拌,直到變成漿狀,然後用竹簽把黏糊糊的東西撿起來,晾幹後,就變成了紙。蔡倫和他的工匠們壹次又壹次地試驗,生產出了重量輕、柔韌、易得、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皇帝呈獻紙張,蔡倫將紙張呈獻給皇帝作為奏折,得到皇帝的賞識,並被朝廷內外的詔令所使用和推廣,被朝廷和全國各地的各衙門視為奇跡。
9年後,蔡倫被命名為“龍廷侯”,擁有300家餐廳。因為後來逐漸在全國推行的新造紙法是蔡倫發明的,所以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和西歐傳到了全世界,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擴展數據:
造紙的價值和意義;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壹次革命。攜帶方便,取材廣泛,促進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最重要的是要有壹個好的載體。古埃及人用尼羅河的紙莎草紙來描述歷史;在古代歐洲,人們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使用動物皮,如羊皮,來書寫文字。在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之前,甲骨文、竹簡和絲綢在古代被用來書寫和記錄。
但是甲骨和竹簡比較重,秦始皇壹天要讀壹整車奏章;絲綢雖然輕,但是很貴,不適合寫字。
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甲骨文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從而促進了書寫工具的改進和紙張的發明。
造紙是壹個重要的化學過程。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化傳播和發展做出的非常寶貴的貢獻,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成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百度百科-蔡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