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4-14):寫“我”在花園裏和爺爺壹起勞動、玩耍。
第三部分(15-16):花園裏的壹切都是鮮活自由的。
第四部(17-19):在花園裏玩累了,可以開心的睡覺了。
延伸閱讀:文本的主題
本文回憶了在祖父的花園裏勞動玩耍的情景,展現了作者快樂、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
作者簡介
蕭紅(1911年-1942)是中國現代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英。著名作品《生死場》1935在上海出版時,蕭紅就開始使用筆名,這使他在文壇上聲名鵲起。主要作品:《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
問題歸納
1.花園裏有什麽景觀?爺爺的花園是什麽樣的花園?
花園裏有樹、花、蔬菜、莊稼、蜻蜓、蝴蝶、蚱蜢、鳥、風、雨、陽光和雲。祖父的花園明亮美麗,充滿生機,自由自在,充滿童話色彩。
花園是明亮的,紅色的,綠色的,新鮮的和美麗的。把“鮮艷”這個詞改成“多彩”怎麽樣?
不太好。“艷”字是作者記憶中的花園留下的顏色,明亮,健康,有活力。從這個詞,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花園裏的東西充滿了熱愛。如果改成“五彩繽紛”,只是表現了色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無法傳達這種感覺。
太陽壹出來,榆樹的葉子就閃閃發光,像沙灘上的蚌殼壹樣閃閃發光。作者從哪些角度描寫了大榆樹的高度?
作者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用詩意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大榆樹的高度和生命力。
4.我和爺爺在花園裏做了什麽?“我”有什麽特點?
“我”跟著爺爺在院子裏種花、拔草、種白菜。“我”並不是真的在幹活,而是壹個孩子的天性——愛模仿,甚至很調皮,把菜都踢走了。這些行為顯示了“我”的幼稚和貪玩。
5.拍手,仿佛樹木會發出聲音;叫壹兩聲,好像對面站著的土墻會回答。為什麽「我」會覺得「樹發出聲響」「土墻會回答」?
因為在我眼裏,花園裏的壹切都是健康美好的,壹切都充滿了生機。“拍手”樹似乎在發出聲音,“叫壹兩聲”土墻似乎在回答。可見,在孩子眼裏,任何事物都是有情感有趣味的,把“我”的童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6.第十六段中反復出現的單詞是什麽?這種寫法的作用是什麽?
“願意”和“只是”這兩個詞在這壹段反復出現。作者反復使用這些詞,表面上寫著南瓜上架,黃瓜開花結果,玉米生長,蝴蝶自由自在地飛翔。作者其實是把自己自由快樂的心情寄托在這些東西上,通過擬人化的描寫來表達自己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抒情而清新自然。
7.為什麽作者想念他祖父的花園?
因為花園是她童年的樂園,給了她自由和快樂,在她心裏是美好的,溫暖的,難忘的。但讓她難忘的是給了她快樂童年的爺爺。我想念花園,想念我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