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18省份是要在2018參加高考改革的,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江蘇、福建、遼寧、廣東、湖南、湖北、河北、重慶等8個省市在2018秋季學期按時公布並啟動了新高考改革。其余9個省份:河南、四川、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貴州、西藏等。,既沒有明確表示將推遲改革,也沒有啟動新的高考改革。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1,學校老師忍耐力有限。
新高考改革是3+3模式,即語文、數學、英語三大科目,加上六個輔修科目。每個學校的師資儲備都不壹樣。比如壹個學校本來選擇理科的學生多,自然意味著理科老師多。現在,讓學生自己選擇科目,會導致壹些科目的老師短缺。學校不能每年根據學生對科目的選擇重新招聘老師嗎?因此,這給學校的教師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2、學校硬件設施不足。
“3+6+3”模式後變成了輪班制,需要的教室多了很多。比如原來成績是65,438+0,000,那麽60多間教室就夠了。但是新改革後可能需要1,20個教室,沒有學校會在短時間內搬出這麽多教室,所以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
3.上課很難安排課。
“3+6選3”的模式,也就是說會有二三十種科目組合。這種結合對課程安排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不管怎麽安排,都可能有學生不能上課。上海買了復旦大學的排課系統,也是因為學校各方面跟得上。即便如此,上海的學校老師也勉強夠用。所以現在很多學校在輪班模式下推出了不同的科目組合供學生選擇,以降低排課的難度。
4.輪班制度很難管理。
眾所周知,中國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壹直以班級為單位,實行班主任制,便於老師掌握學生的性格、學習實力等。但是走班制之後,班主任制自然不合適,那麽應該如何管理呢?缺乏統壹管理的學生真的能有很強的自覺性嗎?很多學校都不樂觀。
5.選課中出現了偏科現象。
本來6選3就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擅長的科目,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體現。然而現實中卻存在以偏概全的現象。比如現在物理受到了冷遇,大壹物理整體水平下降。畢竟物理不是我們從小接觸到的學科,很多學生不了解這門學科就不願意去學習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