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是:
1,能主動接納自己:真正理解、正確評價、願意接納和喜歡自己,承認人有個體差異,允許自己不如別人;
2.擁有穩定、積極的教育心態:教師的教育心理環境是否穩定、樂觀、積極,會影響教師的整體心理狀態和行為,也會影響教育教學的工作效果;
3.能適應和改造教育環境:能適應當前發展、改革、創新的教育環境,為積極改造不良教育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出謀劃策;
4.各種情緒和情感的自制力:艱巨繁重的教育需要教師有良好堅強的意誌,即在教學工作中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堅定性,在處理問題時有決策的果斷性和堅持性;面對矛盾時的冷靜自制力,以及付出和接受愛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教育認知水平:能夠面對現實,主動適應環境和教育的要求,例如,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客觀了解學生的能力,具有獲取信息、恰當傳遞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6.和諧的教育人際關系:具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積極的態度多於消極的態度;
7.熱愛教師職業,積極熱愛學生:妳可以從愛的教育中獲得自我安慰和自我實現,從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中獲得成就感。
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高,會使其在感覺、知覺、註意力、記憶力、思維、想象力、情感、意誌、人格等方面得到良好發展,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心理健康的教師如果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遇到矛盾和問題,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處理矛盾、解決問題,也能以平和的形式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壹般他們不會因為偶爾的失敗而失去信心,工作學習效率必然比心理健康的人要好。
有益於教師的身體健康。眾所周知,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壹方面,教師的身體健康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如教師的身體疾病會對其心理特征和精神狀態產生負面影響,使其產生焦慮、悲傷、煩惱、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其情緒、意誌、人格乃至人際和諧。另壹方面,教師的心理健康也影響著他們的身體健康。如果教師心理不健康,長期的、過度的焦慮、悲傷、憂慮、抑郁、憤怒,會導致生理異常或病理改變,從而導致心身疾病。健康的思想有助於培養健康的身體。教師樂觀、開朗、自信、平和的心態能有效抵禦疾病的侵襲,從而促進身體健康。?
有益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如情緒不好的教師難以創造愉快、輕松的課堂教學環境,往往表現為易怒、易怒、易沖突、喜怒無常、情緒不穩定等。老師經常煩躁不安,情緒不穩定,學生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學生經常處於緊張焦慮狀態,學習效率不高,成績不好,長此以往會導致心理問題,甚至疾病。相反,教師健康的心態,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的教學,會使學生同樣積極,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