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175 -210),廬江蜀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蜀縣)人。東漢末年,他是壹個著名的軍人,他的父親是周易,祖父是,叔叔是,他們都是邱的官員。
強健的體魄,美麗的容顏,脫俗的旋律,江東有“曲錯,周郎在乎”之說。周瑜與孫策交遊較少,21歲時跟隨孫策上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孫權繼位,周瑜派兵參加喪禮,由張昭、漢守備、長史負責壹切事務。
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軍聯合劉備,赤壁之戰擊敗曹駿,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拜將軍,領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卒於巴丘,時年36歲。正史中,周瑜是“雄才大略”,“真正的天才”。孫權稱贊周瑜為“王佐之都”,範成大稱贊周瑜為“天下英雄,江左美丈夫”。
2.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姬昌的第四子,的弟弟。他幫助周武王兩次東征紂王,並制作禮樂。因其封地在周,爵為主,故稱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公壹生的功績,在《尚書大傳》中有概括:“壹年救亂,二年救殷,三年練選。
四年建造侯煒,五年露營變成壹周,六年創作音樂,七年成為國王。周公攝政七年後,提出了各種根本法律,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長子繼承法和景甜制度。
第七年,周公稱王,正式確立了周朝第壹長子的繼承制度。這些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家庭和國家、政治和倫理結合在壹起。
這壹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賈誼這樣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周公是中國唯壹壹個關系密切的人。
3.周亞夫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姜侯周勃的兒子。漢文帝二年後,攻其父姜侯。起初,周亞夫是河內的長官。當時,有壹位老婦人,徐福,因其美貌而出名。
有壹次,周亞夫讓她去自己政府裏看相。徐福對他說:“妳的命運更光榮。妳可以在三年後被任命為侯,在八年後,妳可以成為丞相,妳的位置非常重要。但是九年後妳會餓死的。”
周亞夫根本不相信。他說:“我肯定不會被封侯,因為我哥哥繼承了他父親的侯爵,即使他死了,他侄子也會繼承,但他擺脫不了我。
說我餓死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既然是貴族,怎麽會餓死呢?徐福說,她只是根據臉得出結論。她還指著周亞夫的嘴角說:“妳的嘴角邊上有壹個豎紋,是壹張餓死的臉。”
周亞夫對此感到驚訝。還湊巧,三年後,周亞夫的哥哥周生智因殺人被剝奪了侯爵的職位。鄧文迪讀了周波建立漢朝的功勛。
所以我不想剝奪周家的頭銜,所以我命令最好的的兒子繼承頭銜。大家壹致推選周亞夫,於是周亞夫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4.周初
周初(236-297),字子寅,新平太守,廣漢太守,中丞。東吳吳郡人,生於洋縣(今江蘇宜興),是鄱陽太守周馥之子。周初年輕時放縱自己,是村裏的災難。後來浪子回頭,重新做人。
功德勝於為人父,留下了“消滅身邊三害”的傳奇吳死後,周初在晉朝做官。他剛正不阿,得罪了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邊強叛亂。他在戰場上陣亡了。代表作有《無聲的語言》、《風土人情》、《兀術》。
5.周敦頤
周敦頤(1017 -1073),又名周元昊,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號元恭。生於北宋道州(今湖南道縣)應道樓天寶,人稱連先生。
北宋五子之壹的周敦頤是宋代儒家理學的創始人。他是壹位作家和哲學家,著有《朱元璋公基》、《胡艾蓮說》、《太極圖說》和《舒同》(後人將其改編為《朱元璋公基》)。
理學的基本概念,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至誠、無欲、色相等,被後世理學家反復論述和發展,構成了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