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制度體系。
鬥拱是中國木結構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構件。鬥是鬥狀墊塊,黎蒴是拱形短木。它們交錯層疊,形成壹組支架,放在柱頭上,支撐梁架和挑出來的屋檐的荷載。
唐宋時期,鬥笠發展到頂峰,從簡單的墊層和懸挑構件,發展到壹圈“井”字形的格構組合梁,連梁置於柱網之上。
2、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地基、屋頂和屋頂。所有重要的建築都建在臺座上,臺座壹般是壹層。大型廳堂,如北京明清紫禁城的太和殿,就建在高大的三重基座上。
3.風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壹個重要特點是意境,它和中國的古典詩詞、繪畫、音樂壹樣,重在寫意。園藝師用山水、巖石、花草樹木、建築來表現某種藝術境界,所以中國古典園林被稱為寫意山水園林。
4、木架為主。
中國古代建築使用木結構作為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梁柱體系在公元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初步完備並廣泛使用,到了漢代更加成熟。木結構壹般可分為提梁式、跨鬥式、井幹式,以提梁式最為常見。
提梁結構是壹套屋架,沿房屋縱深方向建在柱基礎上,梁放在柱上。幾層瓜柱和橫梁重疊在橫梁上,然後瓜柱架設在頂梁上。
5、裝飾裝修
中國的古建築特別註重裝飾,所有的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由於零部件的不同屬性,選擇的圖像和顏色也不同。
擴展數據:
中國古代建築的中外交流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兩晉南北朝以來,建築技術和藝術與東西方鄰國進行了廣泛的交流,為中國古代建築註入了新的血液,出現了許多新的建築類型,如石窟寺和佛塔。
同時,中國的建築也對周邊國家的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公元前3世紀,起源於印度的石窟造像就從克什米爾和阿富汗的大月國傳入中國西部天山南麓的庫車和白城,然後向東傳播。
十六國時期,在甘肅敦煌開鑿了莫高窟。北魏時期向東傳入黃河流域,先後發掘出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北齊時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和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被發掘。這些石窟在隋唐時期繼續挖掘,並向南延伸。寶塔也是壹種來自印度的建築,中國的壹些古塔也多是從印度移植過來的,比如喇嘛塔、金剛塔等。
百度百科-中國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