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縣石窟分為五個洞窟。除第五窟外,其余四窟均為方形,有中柱(洞頂與雲岡、龍門石窟有很大區別),柱的四面均雕有造像(多為壹佛二弟子二菩薩)。洞頂雕有平棋、蓮花、飛天浮雕。佛像面部為方圓,衣紋稀疏流暢,神態恬靜,區別於北魏早期雲岡石窟造像的深目、高鼻、清骨。大門內,兩側雕有‘慈禧太後禮佛’,其余三壁雕有佛像和佛教故事,壁上雕有神王、妖怪和樂師。其中皇帝後* * *圖18幅,現存15幅,人物眾多,場面熱鬧,頗能反映皇室的宗教活動。西起三門峽市,東至羅易河口,黃河南岸有壹道天然屏障,就是著名的邙山。邙山既沒有山,也沒有森林。它是壹個黃土山脊,巖石和水很少,植被稀疏。然而奇怪的是,這條沈睡的蟒蛇形土脊,直抵鞏縣老城區北部的五華裏,像壹個威武的大力士屹立在那裏,被稱為大理山。它背靠黃河,面向伊洛,峰巒蜿蜒,泉水流淌,林木蔥郁,竹林培育,郁郁蔥蔥。與邙山缺石的常態相反,大理山腳下露出壹塊巨大的像刀壹樣的灰黃色巖石,壹個個形成懸崖。珙縣石窟就雕刻在這面天然石壁上。石窟前有壹廟,建於北魏西平二年(517)。它最初被命名為“西宣寺”,只是在第二年(500 ~ 503年),宣武帝國王開始“鑿石為石窟,雕刻數千尊佛像”。唐初名“凈土寺”,清代改為“石窟寺”。東西魏、北齊、隋、唐、北宋先後在此開鑿洞窟、造像。現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旅遊景點。
有五個石窟,壹千個神龕,二百五十五個小神龕,三個摩崖造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個* *雕刻的大小石像,二百多處銘文。珙縣石窟雖然沒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那麽雄偉壯麗,但善於小而精,栩栩如生。第五窟最小,3.2米見方,3米高,裏面沒有中柱。洞頂是壹方藻井,藻井中央是壹朵盛開的蓮花,四周是六個飛天,四角有四個圖案化的梅塔布達,中間是金銀花圖案。構圖完美豐富。洞門內壁上方雕有五尊佛像,兩側各雕有壹尊站立佛,莊嚴地站立在蓮花座上。其他三面墻都建有壹個大佛龕。洞門外壁兩側刻有金剛。尖拱門楣上刻著金銀花圖案。兩側還有許多北魏、東魏、唐朝的雕像、神龕和碑文。兩側雕有九層佛塔,下面三層為亭閣形式。每壹層都有佛像,所以佛塔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