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隱忍與司馬遷的道家思想
司馬遷因袒護李陵而觸怒漢武帝,深受腐敗之苦。司馬遷高風亮節,非常重視榮譽。司馬遷是抱著怎樣的信念“忍而生”完成《史記》的?
老子曾說:“挫其銳,解其爭,和其光,和其塵。”意思是:不要鋒芒畢露,擺脫紛爭;它包含著光輝,也夾雜著汙垢。上面的話我在《老子》裏說過兩次,壹次在第四章,壹次在第五十六章。老子在書中反復強調“和光和塵”,可見他對這壹思想的重視。老子首先用這個思想來解釋道的特性。他說:“道是沖的,但用久了無利可圖。”道是空的,所以可以用很久而不溢出。“道”的軟弱是由“道”的錯誤引入造成的,這是壹個永恒的真理。軟弱可以持續很久,堅強可以很快被遺忘,軟弱可以戰勝堅強。人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要遵循這個常識,收斂鋒芒,把自己和汙垢混為壹談,把自己置於弱勢。此外,老子還從去智去偽的角度,主張“和光”。老子認為智辯是導致反復紛爭的原因,所以主張從智慧走向知識。真正的知識是道的內在體驗,而不是來自外界。基於這種思想,老子要求人們閉關鎖國,杜絕外來幹涉,“和而不同塵”與“道”是壹樣的,以達到不為天下貴,為天下得貴的目的。在生與死的思想鬥爭中,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道家學說的“軟弱可以長存”,司馬遷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即使面對來自全世界的鄙視和不理解。要知道,古人很容易選擇死亡之路。老子曾說:“敢則殺;敢,就活。”道家文化在司馬遷心目中的深厚積澱,使他在漢武帝的強權面前選擇了“和而不同”。這體現了道家的精髓,歷史也證明了《史記》成為了傳世的寶典,但漢武帝卻死於其權。
2.道教的起源與司馬遷的道教思想。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在唐都學天官,在楊和收易經,在黃自學道家。”他是道家的通人,極力主張道家兼容百家。他在《論六經要義》壹文開篇就說:“《易傳》:‘天下壹致而兼收並蓄,殊途同歸。“夫陰陽、儒墨、名、法、德,此事為治也。直從言而異道,有省而耳。”
因此,司馬遷受到了道教的教育和影響,道教思想在司馬遷的心路歷程和成長道路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史記》在《太史公序》中不僅收錄了六經要義,而且對貫穿全書的黃老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三、著書目的與司馬遷的道家思想。在《報任舒安》壹書中,他談到該書的宗旨是“研究天人關系,通古今之變,成家之言。”在《太史公序》中也提到“拾遺補遺是常言。”從這壹主旨中,我們可以窺見他的道家思想。“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聯系古今之變”的思想,是為了探究古今歷史變遷的原因,找出朝代成敗的真相。這構成了司馬遷史學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是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辯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