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到2002年,廣東省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為604100億元(不含基建),占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值的13.58%,居全國首位。八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了壹批投資規模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舉世矚目。全省共有文化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行業,下同),文化人員22570人,初步形成了藝術創作與表演、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與放映、文物與自然歷史、文化市場等骨幹網絡。形成以國營文化和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是國內壹流樂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是國際知名舞蹈團。已建成或在建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居全國首位。在國家最高社會文化獎項“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分和金牌數全國第壹。中國乃至亞洲第壹個水下考古基地位於廣東。1997、2000、2001,部分項目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2年,廣東音像城銷售額達到16億元,占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文化團體內外對外文化交流總量全國第壹。然而,人均博物館和圖書館數量很低。
粵劇
粵劇,又稱話劇或粵劇,起源於南戲,明代嘉靖年間開始在兩廣出現。是揉合合唱、樂手演奏音樂、舞臺服裝、抽象形式等的表演藝術。粵劇的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最初表演的語言是中原音韻,也稱為歌劇院普通話。到了清末,文化人為了宣傳革命,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讓廣州人更容易理解。粵劇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518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臺灣省、香港和澳門。粵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和中南美洲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演出。粵劇是中國南方的壹大劇種,融合了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益陽、昆山、梆子等,吸收了珠三角的民間音樂而形成。梆子(京劇叫西皮)和黃兒是主要的劇種。
潮劇
潮劇,又稱潮劇、陰超戲、潮調戲、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它是壹種古老的地方戲,已有430多年的歷史。它是宋元時期南戲的壹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變而來,吸收了弋陽、昆曲、皮黃、梆子等劇種的特長,並結合了潮音樂等地方民間藝術,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從壹開始就不使用潮州話。從明代刻本《采花女補金花全集》中可以看出,此時的潮劇主要以潮汕方言唱腔為主,但其部分唱腔和道白帶有“官腔”的標記,這表明潮劇在由南戲演變的過程中,最初可能使用官腔,然後逐漸降低官腔的分量,最後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過去被稱為“隨機戲”、“外江戲”、“星美漢劇”。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存漢劇大綱,定名為漢劇。此後約定俗成,壹直沿用至今。流行於梅縣、汕頭、粵東北及粵閩贛交界地區。實際上它來源於皮春合流後的徽劇,屬於以西皮、黃兒為主要聲部,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代雍正至乾隆時期,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