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康復是培養具有中醫康復特色、掌握中西醫基礎理論、康復醫學、中醫康復學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具備運用中醫康復方法和現代康復技術處理臨床疾病功能障礙的基本能力,能夠在各類醫療機構從事中醫康復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例如:各級中醫醫院、綜合醫院康復科、康復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院校、中醫藥研究機構等。
治療原則:
1,整體康復:中醫認為人體是由臟腑經絡四肢等組織器官組成的,任何壹種組織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臟腑經絡四肢之間存在著各種生理功能或結構聯系,使人體各部分形成壹個完整統壹的有機體,以維持正常協調的生理活動。
其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官、九竅等組織器官。肢體和官竅的局部功能障礙,往往與人體其他部位甚至全身的臟腑功能狀態有關。因此,在康復過程中,對局部功能障礙應采取綜合康復措施。
2.辨證論治康復:中醫對疾病治療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離不開辨證論治。在中醫康復中,這些方法大多也適用於功能障礙的改善,所以辨證是康復的前提和基礎。
中醫康復臨床過程中,辨證包括對內在生理功能障礙的識別,生理功能障礙的改善與外在軀體和行為障礙的改善有因果關系。因此,通過辨證論治可以改善各種功能障礙的內因,體現了中醫“治未病”和整體康復的原則。這是中醫康復的另壹個特點。
3.功能康復:康復學以功能障礙為研究重點,因此功能康復是其主要治療目的。在中醫康復中,“形神統壹”是功能康復的基本原則。中醫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形神合壹構成了人的生命。
如指導、運動訓練、氣功等方法,即形神的康復方法。比如偏癱運動功能的喪失,就是喪失了上帝對四肢的支配作用。強調主動運動訓練的重要性,與現代康復中運動再學習的指導思想如出壹轍。遺憾的是,這些中醫康復方法未能形成體系,進壹步應用於臨床治療。
4.綜合康復:在中醫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和完善,從簡單到復雜,創造了各種治療和養生康復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治療範圍和優勢。將這些方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取得良好的療效,是中醫的特色之壹。
中醫康復治療的對象是殘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單壹的治療方法很難達到良好的療效。所以在康復的過程中,提倡采用“聖人混冶,各有其位,故治其異,病而愈”。
學習課程:
1,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等。
2.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診斷學、內科學、康復醫學導論、康復評估、臨床康復與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