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也下得很大!為什麽廣州內澇嚴重,深圳沒有?
前半個月,華南的持續降雨讓廣州等部分城市變成了澤國。現在,水退了,但嚴重的內澇讓這座城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說僅廣州的損失就高達1000多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說:政府對不起人民,應該道歉。雖然天災不可預測,被稱為不可抗力,但與其把問題推給上帝,不如在災後自己找出管理上的問題!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次廣東下大雨,廣州被金山淹了,深圳安然無恙。這並不是說深圳很幸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圳壹度被淹,甚至來訪的外國元首都有人乘船從酒店自救。俗話說,壹旦妳跌倒,妳就會獲得智慧。此後,深圳壹直在研究如何解決內澇問題。壹是疏通地下排水系統,二是增加泵站將水排入自然河流。這些工作平時表面上很難看到,但在關鍵時刻,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相比之下,在很多大城市,所有的文章都寫在地上——建了很多高樓,因為這樣可以體現城市景觀,凸顯領導的政績,但是地下呢?反正看不到,何必多浪費錢。於是,地上有新社會,地下有舊社會。當雨雪臺風來襲,那些看不見的東西開始把妳卡住。其實城市內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這幾年很多城市都是鋼筋混凝土叢林,地表硬化越來越嚴重。水落到地上就成了徑流,完全靠管網排水。妳可能讀過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主人公冉阿讓是如何把年輕的革命家從巴黎救出來的?他走出了下水道。要知道,100多年前,巴黎的下水道管徑是3米,我們不得不佩服法國人在公共設施建設上的遠見卓識。而我們的地下排水設施呢?很長壹段時間,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壹個工人掙紮著進去維修。如果連人都進不去,他幹脆把鋼筋捅了。妳覺得這種管道能應對突發的大規模降雨嗎?巴黎下水道博物館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想防止暴雨,就無限增加管網的口徑,用過度的投資來應對壹個小概率事件,這是不劃算的。妳該怎麽辦?在這次世博會上,荷蘭鹿特丹的案例給我們提供了壹個很好的借鑒——荷蘭全國都在海平面以下,發生內澇的概率很大。所以人們在建設城市的時候,提前預留了很多低窪的地方,比如建很多下沈廣場。不下雨的時候,它們可以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下雨的時候,它們會臨時充當蓄水池,把水先引到這些地方。成本不多,但效果不錯,體現了城市規劃的超前思維。荷蘭鹿特丹治水案例(上海世博會2010案例)當然,荷蘭的超前規劃是基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很多城市要想防患於未然,恐怕還是要把精力花在妳平時看不到的地下管網建設上。管網的作用不僅僅是排水,妳可以看到在很多城市,電線桿、蛛網狀的電線都在逐漸消失。他們都去哪裏了?都是“地下”的——為了安全、集約、高效,現代城市的水、電、通訊、燃氣等管網都會匯聚起來,放入壹個地下管網廊道,我們稱之為“同溝”。記得幾年前去歐洲的時候,參觀過壹個“* * *溝”,裏面可以並排走兩輛卡車。更準確的說,這個溝實際上是壹個隧道,裏面安裝了照明,每隔壹定距離預留了出入口,這樣維護人員就可以隨時組裝管道,進行維修,而不需要開挖道路。天津* * *通溝隧道穿越海河全文(責任編輯:dq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