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職業規劃師主要解決兩種問題。壹個是解決選擇問題,幫助面臨職業選擇的人做出更好的選擇。另壹個是解決發展問題,幫助在職業發展中遇到困惑和瓶頸的人更順利地發展。
具體的工作形式主要包括兩類:
主要指1v1的服務,包括咨詢(直接給出建議)、輔導(完全不給出建議)、中間派。
主要指1vN的服務,包括線上線下分享、工作坊、內訓師、自由職業培訓師等。
請註意,咨詢和培訓並不相互排斥,可以兼得,根據不同人群的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側重點。生源規劃的培訓師,因為咨詢能力強,壹般對客戶需求有更深的洞察。
職業規劃者通常活躍在三個主要場景中:
學校是職業規劃的起點,也是很多致力於青少年職業生涯的老師的沃土。主要包括中學生涯和大學生涯。
中學生涯包括學業規劃和指導,高考誌願。重點是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充沛的動機和轉換方法。學業規劃涉及更多的發展問題,而高考誌願涉及更多的選擇問題。
大學生活包括“更好的上學”和“更好的就業”兩部分。大壹大二更關註如何適應並過上自己想要的大學生活,涉及更多的自我認知和興趣探索,大三大四更關註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並獲得offer,涉及更多的是獲得offer和選擇就業。
C端主要針對職場各類人群,從“適應期”到“發展期”,再到“過渡期”,逐壹尋找最適合個人發展的路徑,通過努力獲得結果。
針對“適應期”新手,壹般工作1~3年,處於基層,徘徊在生存線,但想要發展卻總是受挫,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需要找到適應發展的“突破點”。
針對“發展期”熟悉,壹般工作3~10年,已經過了新手期,需要思考走專家路線還是管理路線,什麽時候結婚生孩子,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然後升職加薪。
針對“轉型期”的老兵,壹般工作10年以上,產生職業倦怠,不知道下壹階段何去何從,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希望找到自己後半生的“入場券”。
同時解決“適應”、“發展”、“轉型”問題背後的身份協調問題,如工作生活平衡、家庭關系處理、情感支持系統等。
主要是各企業對人力資源培訓的需求,包括新員工的入職培訓、核心員工的內驅力管理以及管理層的領導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