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內容發布的是《論語》,主要涉及孔子的“德治”思想,從政如何求官、做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自身學習與修養的過程,回顧過去的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道、孝等道德範疇的進壹步闡述。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8月27日至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2月11日),漢族仲尼人,春秋(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他的祖先是宋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學創始人。
擴展數據:
1.孔子曾為老子效力,帶領部分弟子環遊世界十四年。晚年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2.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30]?德道思想體系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極(“三極之道”)為目的,與人性、天道、地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壹套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3.《論語》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表達方式上,《論語》是記錄散文的典範,語言簡練,形象生動。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篇都是壹章,每壹章都是壹章。文章和章節沒有緊密的聯系,只是粗略分類,出現重復章節。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百度百科_論語為政?百度百科_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