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208),人物,東漢末名醫裴國橋縣人。
華佗、董楓、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年輕時留學,行醫遍布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學醫不求上進。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手術。並精通內科、婦科、兒科、針灸。晚年被曹操懷疑,在獄中折磨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大師”、“外科鼻祖”。後人習慣稱他為神醫華佗,也以“華佗轉世”、“元輪回”稱贊他是醫術超群的醫生。
2.張仲景
張仲景(約150 ~ 154——約215 ~ 219)東漢南陽聶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葛東鎮張寨村)人。
東漢末年的名醫,被後人尊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
3.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11年4月),姓孔,名秋,春秋末期(今山東曲阜)人,祖籍李益(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4.孫思邈
孫思邈(541-682,有爭議,請參考文中“年代之爭”目錄),趙婧花垣(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唐代醫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為“醫聖”。
西魏七年(541),孫思邈出生在壹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就才華橫溢,長大後開始喜歡道家和莊子的學說。隋煬帝開元年(581),孫思邈隱居在陜西鐘南山,並逐漸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擴展數據:
人物成就:
1,華佗
華佗最早采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鼻祖”。他不僅精通方劑學,而且在針灸方面也令人欽佩。
華佗四處求醫,收集了壹些具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的配方,終於成功試出了麻醉劑。
他用麻藥和熱酒混合使病人昏迷,然後剖開腹腔,切除潰瘍,洗凈穢物,用桑葚線縫合,塗藥膏,四五天止痛,壹個月康復。所以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散。
2.張仲景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收集各種書籍,集中畢生精力,寫成了《傷寒論·雜病》壹書。中醫所指的傷寒,其實是所有外感疾病的總稱,包括鼠疫這種傳染病。
這本書大約寫於公元200 ~ 210年。在那個紙還沒有廣泛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時代,這本書很可能是寫在竹簡上的。
本書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在方劑學方面,《傷寒論》也有很大貢獻,創造了許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方劑。
他創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得到了歷代醫家的高度贊揚。
這是我國第壹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規律的醫學專著。是我國醫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壹,是後世學者研究中醫的必備經典著作,受到醫學生和臨床醫生的廣泛重視。
3.孔子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提倡仁、義、禮、智、信。他帶領部分弟子周遊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禮,弟子三千人,其中聖賢七十二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4.孫思邈
孫思邈非常重視民間醫療經驗,積累訪問並及時記錄,最終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配合朝廷開展醫療活動。慶祝建安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壹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百度百科-華佗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張仲景
百度百科-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