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色兜蘭
杏兜蘭(學名:杏兜蘭)最早由中國植物學家張奧洛於1979年采集;陳和劉方圓在1982中命名的壹新種。兜蘭杏是蘭科和兜蘭屬的附生或半附生植物。葉繼生;最多幾片,葉子呈帶狀,革質。花葶從葉中長出,苞片不是葉狀的;子房的頂端常縮小成喙狀;花大而艷麗,顏色多樣;中間花萼直立,花粉粉狀或粘稠,退化雄蕊扁平;柱頭厚,向下彎曲,柱頭表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2-4月開花。?
兜蘭是蘭科植物中最受欣賞的種類之壹,杏兜蘭因其非常罕見的杏色,填補了兜蘭屬黃色花系的空白。杏黃兜蘭花大而飄逸,花期40-50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更神奇的是,它的花含苞時是青綠色的,剛開始是黃綠色的,全開時是杏黃的,後期是金黃色的。它在陽光下閃耀著阿津徽,富麗奢華,堪稱兜蘭中的上品。
形態特征
陸生或半附生植物,地下有纖細和橫向的根莖;根狀莖直徑2-3毫米,有幾個稍肉質和有毛的纖維根。葉基生,兩排,5-7;葉片長圓形,革質,長6-12厘米,寬1.8-2.3厘米,先端銳尖或有時彎曲,尖薄,上面有格子狀斑點與深綠色相間,背面有密集的紫色斑點,有龍骨狀突起,邊緣有細齒,基部縮小成葉柄狀,對折築巢。
花葶直立,長15-28厘米,淡紫綠色,棕色短毛,頂端有1朵花;抹刀卵狀披針形或卵圓形,長1.3-1.8厘米,淡綠黃色帶紫色斑點,微有毛;花梗和子房長3.5-4厘米,被白色短柔毛;子房有6個鈍的縱棱;花大,直徑7-9厘米,純黃色,僅退化雄蕊有淺栗色縱條紋;中間萼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4.8厘米,寬65438±0.4-2.2厘米,先端銳尖,背面近頂端和基部被長柔毛,邊緣具緣毛;萼片類似於中間萼片,長2-3.5厘米,寬1.2-2厘米,頂端鈍而不裂,背面具長柔毛和兩個暗龍骨狀突起,邊緣具緣毛。花瓣大,寬卵圓形橢圓形,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2.8-5.3厘米,寬2.5-4.8厘米,先端銳尖或近圓形,內表面基部具白色長柔毛,邊緣具緣毛;唇深囊狀,近橢圓形,球形或寬橢圓形,長4-5厘米,寬3.5-4厘米,基部有短爪,口近圓形,全緣向內折疊,但頂緣較窄,蒴果底部有白色絨毛和紫色斑點;退化雄蕊寬卵形或卵圓形,長1-2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尖銳,背面有鈍的龍骨狀突起。花期為2月至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