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相關人員了解樁基澆築,仲達咨詢整理了相關資料,基本情況如下:
樁基是由樁和連接樁頂的承臺(簡稱承臺)組成的深基礎(見圖),或由柱和樁連接的單樁基礎,簡稱樁基。如果樁身完全埋入土中,且承臺底部與土接觸,則稱為低樁承臺樁基;如果樁身上部露出地面,承臺底部露出地面,則稱為高承臺樁基。建築樁基通常是低承臺樁基。樁基礎廣泛應用於高層建築中。
為了幫助施工企業人員了解樁基澆築,仲達咨詢整理了相關資料,基本情況如下:
樁基澆築施工工藝:
(1)水下混凝土灌註導管應符合下列要求:
a .鋼管內壁光滑、圓滑,內徑壹致,接口緊密。導管直徑與樁徑和混凝土灌註速度相適應,可為20 ~ 30cm。管接頭長度應為中段2m,底段4m,漏鬥下使用1m長的管子。
B.導管使用前,先試裝試壓,並自下而上編號標註刻度。導管組裝後的軸線偏差不應超過孔深的0.5%,且不應大於10cm,連接時連接螺栓的螺母應在其上;測試壓力為1.5倍的孔底靜水壓力。
導管的長度由孔的深度和工作臺的高度決定。漏鬥底部和鉆孔上部開口之間的距離大於壹段中間導管的長度。導管接頭法蘭處應加錐形活套,底部導管下端不應有法蘭。有條件時可采用螺旋螺紋接頭,但必須有防松裝置。
d .導管應位於鉆孔中心,導管組裝後的軸線偏差不應超過鉆孔深度的0.5%,且不應大於10cm。澆築混凝土前,進行提升試驗。導管吊裝用起重設備的能力應與所有灌註混凝土的導管的總重量和摩擦力相適應,並應有壹定的安全儲備。
(2)導管的安裝;根據施工工藝要求,采用內徑32.5cm、厚度4mm的導管,導管應具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滿足施工要求。導管與導管用螺絲連接,用“○”橡膠密封圈密封,做漏水試驗。在組裝好的導管中充入70%的水,然後連接風管,輸入計算風壓,計算為6.2個大氣壓(即581.9kpa)。試驗壓力不得低於澆註混凝土時可能承受的最大壓力dP。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5)灌註樁基混凝土前,應清理工作面,並采取防泥漿和排水措施。按要求填寫檢查鉆孔灌註樁樁孔和鋼筋籠的“工程報驗單”,澆築時填寫“水下混凝土澆築記錄”。
(6)混凝土的初始存量應滿足首批混凝土入孔後,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於1m且不大於3m;樁長時,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可適當增加。當混凝土面接近鋼筋骨架時,放慢澆註速度,待混凝土面進入鋼筋骨架壹定深度後,適當提升導管,使鋼筋骨架在導管下口有壹定深度。
(7)灌註樁基混凝土時,必須連續灌註,中途不得停頓,最長時間不超過8h必要時,可加入監理工程師批準的緩凝減水劑。導管在混凝土中的埋深為2-6m,經常檢測混凝土表面到套管頂部的距離,比較導管長度,經常拔出導管。水下混凝土灌註高度比設計樁頂標高高出1.0m以上。混凝土澆築後,地面以下和樁頂的護筒應在混凝土初凝前拔出。
(8)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經常檢測混凝土的坍落度,並做好記錄。每根樁應配備不少於兩組混凝土試塊,用於檢測水下混凝土的抗壓強度。
(9)在灌註過程中,從孔中溢出的泥漿應排到合適的地方進行處理,以防止汙染河流和周圍環境。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