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會文化特征、不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不同資源稟賦的國家及其企業,對不同產業、不同技術水平表現出不同的比較優勢。貿易自由化認識到了這壹點,國際分工也根據這壹差異而更新。國際分工是指國家和企業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部分爭奪制高點;在沒有比較優勢的部分通過“全球采購”優化資源配置。現在從壹輛汽車、壹件設備到壹件家電,很難確認是哪個國家、哪個企業研發制造的。也就是說,沒有壹個國家或企業擁有“全方位”的比較優勢,從而可以在某個行業或某個領域無所不能。
因此,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政府和企業都非常重視適用技術的開發。其中,印度政府和企業創造的“引進潛在適用技術——再開發成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的技術進步三部曲,常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模式。印度的工程咨詢業也因此受益匪淺,發展迅速,成為國際工程咨詢業的新軍。如果說系統技術是面,結構技術是線,那麽單壹技術就是點。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是多業務、多服務的聯合作業,需要多專業、多因素的協調配合。如果專有技術處於分散、碎片化、感性化、個體化的存在狀態,即使在同類技術中名列前茅,也很難形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因此,應根據其在運行過程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關系進行分類和發展。
對於某壹環節相對集中的單項技術,可以采取重點開發、要素組合、外部引進等方式,使這些相對集中的單項技術盡快形成線,轉化為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對於關聯性強的零散、破碎的單項技術,可以采取協調、整合、拾遺補缺的方式,使其相對集中,形成某壹專業的比較優勢。
對於存在於運營過程之外的單項技術,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技術領先程度,以轉讓、投資、合作等形式從主體中分離出來,並獲得相應的報酬。遵循市場導向、貢獻優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制定專有技術發展戰略目標:堅持抓兩頭、走中間、系統化原則,選擇專有技術發展道路;堅持要素重組、重點開發、外部引進、資源共享的原則,結合體制改革和發展建立技術創新機制,組織專有技術開發團隊;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營造良好技術創新環境的原則,制定專有技術開發激勵制度,培養、引進和留住掌握專有技術的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