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書的第壹個想法是,發生了這麽多事,方思琪為什麽不告訴媽媽?
但其實這是壹個偽命題,方思琪也確實跟媽媽說過這件事。
方思琪被侵犯的時候,曾經這樣對媽媽說:
方思琪絕望地上了高中,和李國華生活在壹起。不過她也覺得這樣不好,就又跟媽媽提了壹遍。
顯然,這是無效的溝通。
有人說方思琪說的太隱晦了。她為什麽不說清楚?
這涉及到下壹個問題:
這是另壹本書的名字,全名是《怎麽說,孩子會聽;怎麽聽,孩子會說。
其中提到,親密溝通的壹個重要原則是理解孩子的情緒,並接納他們。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和妳交流。
在方思琪的家庭生活中,從來沒有“父親”這個角色。可以理解為家庭溝通的重擔落在了母親壹個人身上。
但是從上面的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母親關心的是對與錯,道德評價,她從來沒有關註過孩子的情緒。也可以說,她根本沒有關註過孩子,甚至壹直在譴責他們。
從上面可以看出,在日常交流中,方思琪的媽媽也是對孩子不理不睬。每次有交流,雙方都不在壹個緯度上:
這種情況積累下來後,孩子越來越不敢告訴父母每天發生的事情,因為沒有鼓勵,沒有接納,只有評價和譴責。
遇到大事,孩子承受不了,就要以壹種似乎是第三者的方式,輕描淡寫地提壹下。這是壹種誘惑。看母親的態度。如果母親能接受,就多說。如果沒有,就此打住。
但母親的反應顯然不是方思琪預料的那樣,於是不再說話。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不是方思琪沒有告訴媽媽,而是媽媽聽孩子說話的方式讓孩子不願意說。
所以,讓我們回到方思琪的第壹個問題:
請註意,我們直接忽略了家庭是否需要性教育的問題。顯然,他們有。
我們關心的是需要什麽樣的性教育。
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推薦胡平教授的《理解童貞、成長和性》。前者是給父母看的,後者是給孩子或者父母看的。
在理解童貞時,胡平教授有壹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性教育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做得好,妳的孩子會跟妳談性認知上的每壹個問題。如果父母做得不好,沒有足夠的尊重、理解和接受,孩子就會從父母以外的地方學習,這顯然增加了被侵犯的概率。
當然,這些問題也有壹個重要的原則:
前期沒做好怎麽辦?
別急,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上壹階段解決不了的問題,下壹段就會出現,只要妳註意到:
在孩子的世界裏,首要的是關註自己,不要計較對錯。孩子對是非的態度是父母和老師強加的。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孩子做壹些不正常的事情只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能夠註意,拋開是非和評判,只聽不接受,就有可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進而發現問題,那麽孩子的異常行為就會消失。
以方思齊案為例。顯然,這位母親沒有告訴她的孩子任何關於性的事情。這個時候,方思琪主動問這些問題,是壹種不正常的行為,是對自己問題的哭訴。
結果方夫人壹味評價譴責,最後的機會錯過了。
時光荏苒,妳終將為人父母。妳準備好了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