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常州築書信息咨詢

常州築書信息咨詢

常州曹雲

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古代常州在“水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接京口,下接姑蘇,河湖眾多。北臨長江,南臨滆湖,東南占太湖壹角。僅次於太湖的芙蓉湖,優於東南。因此,常州成了“三湖之州,東方之會”。

20世紀30年代,江南發生水災,周晨到江南治水,他就圍湖造田,攔河防洪。20年圍墾土地3.7萬畝,使芙蓉湖、陽湖、臨金湖逐漸減少消失,導致常州水資源不足,水位失衡,使以湖水為主的常州變成以河水為主。由於運河年久失修,長江流沙嚴重淤積,北運糧食的沈船不斷沈沒。到清朝末年,山東大部分運河都被堵塞,糧食無法從常州運出。道光五年(1825),水路運輸試驗成功,常州逐漸東移至無錫。從此,兩千多年的航運史、常州史和運河運輸史宣告結束。

糧食的產地主要在江浙壹帶。東晉以來,江浙壹帶逐漸成為中國最發達的農業地區,糧食產量居全國之首。此外,由於該地區河流通暢,大運河開發後與北方各大城市相連,更有利於糧食的運輸。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今得天下之賦,江南居十九。”這意味著唐朝十分之九的收入來自江南。宋代的李懷忠曾說:“東京有壹條運河,名為碧à n,10歲就給江淮帶去了幾百萬米,幾十萬禁衛還了,西藏兵多。”大意是,由於支渠的發展和漕運的通道,都城開封每年能從江淮地區運來數百萬迎賓糧和大米,解決了庫存和數十萬大軍用糧的問題。由此可見,唐宋時期,江淮地區生產的糧食已經大量運輸,以滿足北方的需要。

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開鑿蘇南運河,東起蘇州王庭,經無錫、常州,至武進牛奔、孟河,入長江,即後來的京杭大運河蘇南段,常州段即常州古運河。從此,常州成為以水和水運為主要標誌的交通中心,帶來了“三邊之國,舟車之會”的常州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繁榮。

古代常州水系以古運河為徑,南北河流為緯,形成縱橫交錯的水網。除了大運河,還有德勝河、南運河、新孟河和白蕩河。支線航道包括灌河、青龍港、新三山港、北塘河、蔡嶺河、大通河、大灣浜、東村河、老三山港、唐定河、桐梓河、鳳凰河、索橋河、龍遊河、通濟河。這些河流不僅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水網,而且逐漸形成了以古運河為軸心的城市中心:從戰國時期楚國在此建壹座土城,到西晉太康年間建內子城;從楊迪在城東南的下城橋上修建巨大的打樁宮殿(後毀於戰火)到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常州逐漸擴張繁榮,最終形成了以古運河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區和城市格局。

古代常州經濟是以水運為主導發展起來的自然經濟。直到半個世紀以前,水運及其發展對常州的經濟和城市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家庭手工業、工場手工業、編織、運輸、商業貿易、服務業和傳統文化事業等。以“蘇常熟天下第壹”的發達農業為基礎,是古代常州運河經濟帶的產業結構特征。具體行業有水運、土木建築、陶瓷、冶鐵、造紙、絲織、梳子等。當時,雙色棉布和漆紋梳子銷往全國各地,五色蟠桃絲和“宮梳”成為宮廷禦用物品,青銅器也遠銷海外。西營裏、碧雞巷、西直街、都史河、米市河、木梳街等古運河兩岸的商業區,繁榮昌盛。常州市後河兩岸(小營前)形成了被稱為“大城市”的鬧市區。“風景如畫的白雲渡邊商賈雲集,馬山港擠滿貨船,河中舟楫穿梭劃槳,兩岸交通繁忙,店鋪林立”;各種各樣的手工作坊遍布錢潔、造客坊、西街、運河、城河。官學、縣學、天寧寺、“三五壹樓”等文化宗教設施遍布全城...像《清明上河圖》這樣古老的繁華啊!

常州古運河經濟帶的歷史地位。以古運河經濟帶為中心的古代常州,千百年來不僅是縣、州、路、府所在地,而且在唐代升級為全國“十望”之壹,處於“江東州,常州最大”的地位。不僅是全國15造紙中心之壹、江南五大絲綢產地之壹、南北漕運和家紡布匹集散地、隋唐以來著名的米市之壹,而且在明代名列全國33個主要商業和手工業城市,在清代奠定了“三吳鎮八城都”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