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原名陶丘,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堯舜皇帝都以此為都城,統治天下。從春秋到西漢的八百多年間,壹直是中原的水陸交通中心、戰略要地和全國經濟重鎮,享有“天下第壹”的美譽。據《史記》記載,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為助勾踐滅吳,棄官攜石,出三江、五湖,三次轉陶,“以陶為天下”,“不能久留,定居經商”,“十九年,成女,世稱”。我死後葬於陶土,陶土之名由此開始。歷史上,定陶十二次為國,八次為縣。秦代設定陶縣,演變至今,壹直為縣治。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左丘明、顧良池、太聖旨等壹批歷史名人,留下了陜西周墓、範蠡墓、範蠡湖、左山寺、高祖指定壇、戚繼寺、彭越點將臺等眾多人文景觀。僅1963年,全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多達18處。
定陶縣自然條件優越。地處淮河流域,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黃河沖積平原。該縣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優良。盛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適合種植各種樹木和果樹;畜牧業包括魯西黃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國內知名品種,載畜量40萬只標準動物。
定陶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鐵路公路皆可,交通十分便利。定陶北臨新河、偃師鐵路,東臨濟寧機場,南有隴海鐵路,京九鐵路和連接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的公路幹線貫穿全境。尚赫、利民、東風、丁當等4條省道連接縣鄉12支線,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是菏澤地區第壹個通柏油路的縣。通訊很方便。程控電話裝機容量超過1,000門。開通了數字移動通信和模擬移動通信,城鄉所有農村電話實現了光纜傳輸。接待條件很好,建了很多高中檔酒店,比如拌菜,炒菜等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投資建設了市區八條主要街道,凈化、綠化、美化了城市。投資18萬元,建成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的“侯府小區”。城市供水設施齊全,工業用電有專線,投資環境優越。改革開放以來,該縣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65438-0999年,全縣生產總值1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2%;財政總收入91.83萬元,增長9.3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944萬元,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2009元,增加129元。
90年以來,被評為或指定為平原綠化、體育運動、利用外資、農田水利建設、農業機械化、棉花生產、氣象工作、初級衛生保健、麥棉高產發展、畜牧示範、創匯農業示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示範等方面的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