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可以理解爺爺奶奶對孫子的好,有時候甚至可以無條件的包容我們的寶寶。但很多時候這種愛是“溺愛”,容易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脾氣也會變壞。爺爺奶奶普遍有哪些我們受不了的育兒觀念?
1.反正寶寶是對的。
場景壹:嬰兒撞在桌子上,疼得哇哇大哭。爺爺奶奶馬上抱起了寶寶。“寶寶不哭,是桌子不好。打他,打他!”
情況二:寶寶晚上想吃糖果,媽媽不允許。爺爺奶奶馬上給寶寶吃。“寶寶要吃,就吃。別聽媽媽的。來,奶奶給妳剝。”
場景三:在小區玩,看中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搶了過來。奶奶說:“寶寶太棒了!”"孩子"哭",奶奶說"寶貝,我們不稀罕,奶奶給妳買個好點的扔給他。"
場景四:超市裏,奶奶壹邊帶著寶寶逛街,壹邊在水果區吃飯。“寶貝,這葡萄真甜。來吃壹個。這個小番茄也不錯。快點吃,別讓別人看見。”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壹點不滿意就哭鬧,喜歡占小便宜。長大後會成為人們所說的“沒有素質的人”。
2.關於嬰兒進食
場景1:
吃飯的時候,媽媽讓寶寶坐在餐椅上吃了再出來。這個嬰兒不想哭。爺爺奶奶馬上拿出來,坐在大人腿上,時不時用筷子給寶寶餵壹口。媽媽停下來,“大人的筷子有細菌。”“妳覺得我是什麽細菌?”“不,不,大人口中有幽門螺桿菌。”“胡說,我兒子小時候沒這樣餵過,都嚼爛了。”媽媽無言以對,默默吃著。
場景2:
寶寶在玩的時候,爺爺奶奶在後面追著咬壹口飯。寶寶跑到哪裏,爺爺奶奶就追到哪裏。
這樣做的結果:壹是大人小孩用壹雙筷子不衛生,二是不坐餐椅吃飯不容易養成好習慣。最後,趕上飯後容易吃撐寶寶,吃冷飯涼菜會吃壞胃。
3.關於寶寶的其他事情
母親只允許寶寶看半小時電視,寶寶同意了。時間過了,寶寶哭了,爺爺奶奶才敢來。“寶寶不哭,媽媽也不好。讓我們去爺爺奶奶的房間看看。“偷偷給寶寶看壹上午,直到寶寶說不要看。
寶寶要自己吃飯,爺爺奶奶不讓。到處都是米粒,還不如餵。結果上了幼兒園,要餵阿姨,自己不吃。
這樣的結果就是,媽媽的教育在孩子眼裏沒有分量。反正有爺爺奶奶幫我也沒事。孩子的動手能力會比其他孩子差很多。
其實很多時候爺爺奶奶的本意是好的,也是愛孩子的,但有時候也要聽聽年輕人的意見。畢竟現在豬都是科學飼養的,何況人。還有,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長輩可以放心交給父母。
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孩子由父母撫養更好。如果自己沒有條件,需要老人的幫助,也要感激老人的付出和幫助,多表揚,設身處地,心平氣和地討論壹切。我想老年人會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