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

在學習了“技術改變教學”系列課程後,我認為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整合,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壹,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創建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的基本內容。所謂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持真實情境創設、啟發思維、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元互動、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要求的教學環境——即能夠支持以下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

二,實現新的教學方式

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新型教與學。模式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的具體目標。有了新的教與學的方式,有了正確教育思想的指導,有了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就有可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的最終目標。

第三,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的最終目標是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學科結合”的教學結構。

我們應該深刻理解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具體內容。教學結構的改革不是抽象和空洞的。應體現在上述四要素在課堂教學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轉變,即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主人和知識的鼓動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從知識灌輸的對象、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情感體驗和培養的主體;教學內容要從只依賴壹本教材向教材和豐富的信息教學資源(如學科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盤等)轉變。);教學媒體要從只幫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直觀教學工具轉變為不僅輔助教學,而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和情感體驗與內化工具。

為了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結構的上述變化(即課堂教學系統四要素地位和功能的變化),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和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因此,不同學科應采用符合課堂教學結構改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比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就能滿足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要求。如果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以認為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如下:

(1)創設情境:教師創設與當前學習話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全班同學對當前學習話題的關註。

②啟發性思維:教師提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新知識的體現,也可以用來拓展和傳遞當前知識)。

(3)獨立(或小組)探究:學生使用認知工具對教師的提問進行獨立(或小組)探究(不同學科使用不同類型的認知工具;查詢的內容可以是新知識,也可以是擴展和遷移的知識)

(4)合作與交流:小組之間或全班的合作與交流;協作交流的內容可以是新知識,或者擴展和遷移的知識)

⑤總結提升:在個人總結和小組總結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升華;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淺層認知上升到深層認知。

仔細分析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雖然具體環節和操作方法不同,但都非常關註並試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地位和作用的改變,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改變。事實上,這種“跨越式發展”的創新實驗,能夠達到大幅度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目的(即使信息技術真正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是在信息教學創新理論的指導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而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