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小縣城的普遍理解是經濟不發達,遠離發達經濟區或大城市。
半個月前,我又壹次去了這個市下轄的山區小縣城,它坐落在群山之中。
全縣戶籍人口才654.38+0.7萬多,城鎮人口5萬多。此外,有6萬多人分散居住在方圓數千平方公裏的山區,6萬多人離開家鄉多年謀生或移民。
縣醫院是二級綜合醫院,有300多名工作人員。壹上午沒聽到救護車的警笛聲,急診科工作人員壹直待命,很少有病人來看急診。門診掛號交費的人少,門診藥房窗口取藥的人也不多。整個門診大廳非常空曠。
我看了看口腔科門診。主治醫生是個年輕醫生,外面等著兩個病人。
門診大廳的墻柱上貼著醫院專家的畫像和簡介。副高及以上職稱的不多,有壹些中級職稱的醫生是臨床主任。
去年業務收入7000多萬,是當地縣級綜合醫院中最少的。與當地壹些人口密集、位於交通要道的鄉鎮醫院相比,有差距。
不是當地政府不重視,也不是醫院不努力。人口基數太小,經濟不發達,醫院業務發展肯定慢,跟不上周邊經濟發達的縣醫院的發展速度。想要的人不願意來,還有很多不符合條件的人想進去。當然,最不濟也比下面的鄉鎮衛生院強多了。
工作空閑的時候,和醫院的壹位資深耳鼻喉科醫生聊了聊。他承認,經濟不發達,人口少是醫院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條件較好的患者會去相距兩個多小時車程的縣級市就醫。除了壹家三甲醫院,還有三家3B醫院,他們的實力擺在那裏。
相信很多和文中描述的類似的小縣醫院都會遇到類似的發展困境。
這種情況下,待遇是不是更高?其實每個月拿到的錢,遠不如在經濟發達的縣醫院工作的收入。在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補貼多壹點,但遠不能代替醫院自己創收。畢竟醫生要自己掙錢。
為了改變小縣醫院醫生短缺的狀況,這麽多年來各地探索了很多辦法。即使有成功的經驗,也很難復制,各地情況差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