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姓195,以周、劉、羅、李、孫、黃、歐陽、曾、郭、王、張、楊、胡、蔣、宋、徐、彭、毛、高、蕭等為多數,分布在全縣各地。其他姓氏居住在水東山區或散居在水西小平原居地。
姓氏的分布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贛江沿岸村落土地平坦,經濟發達,視野開闊,人口眾多,姓氏相對集中單壹,如龍州劉、鳳江、村周、金壇、白鹿村徐、楊、古洲村張、老橋村周等。龍江、恩江兩岸也有類似的農村姓氏分布,如龍江上的富灘村郭姓,水南逸夫肖姓。恩江邊定江塘的陳姓、李姓,烏江新田的曾姓,井頭、文峰的等。有的村壹個姓,有的村兩個姓,三個姓。同村幾個姓氏往往以壹個姓氏為主。同姓的人住在相對集中的地方,很少住在壹起。
水西水東的姓氏分布也不壹樣。水西人多為同宗,家族觀念強,村大,人口多,姓氏少甚至壹村壹姓。像盤古谷村上千戶人家,都姓李;商縣橋頭1,000多人,都在王興;金壇6218戶只有51姓。
水東移民多,村多,姓多。往往村子很小,姓氏很多,比如秋皮的下宋村,但是20戶人家有9個姓氏之多。姓氏最多是定江,吳江,秋皮。吳江3128戶84姓,定江2054戶90姓,丘北1019戶65姓。三鄉總戶數比金壇少,但姓氏卻是金壇的4.6倍。
吉水縣始建於隋末,祖先從全國各地遷入,姓氏相對集中。周姓盤古,李姓顧村李氏,楊姓黃橋,肖姓羅陂。他們來吉水早,人口多,很多人移民到縣城各地。孫姓以黃橋村和黃橋上下金壁為第壹,羅姓以黃橋山為中心。曾氏屬於盤古曾氏。歐陽、彭、宋都是傅天鐸、胡、西沙朵朵,而冼則不少。豐江黃姓、劉姓較多,以金壇、周、黃姓、廖姓、裴姓為最多。鄧姓分布較廣,但主要集中在金壇、黃橋、雙村、老橋。謝氏多為尹村和晉東溪人,而毛、和龐氏則主要是人。水南、丘陂、白沙等地的莊姓、張姓多來自廣東。
吉水姓氏大多出自漢唐宋,少數出自明清。每個姓氏,追歷史,各有淵源。李是黃帝的後裔,先祖接了的案子,賜姓李,官姓。後避難以吃李子為生,改姓李。歐陽氏以各種方式來源於苗族的余。祖先的蹄印在武城玉山的陽,就是歐陽,子孫以歐陽為氏。楓江林橋的歐陽是歐陽修的後代。趙是秦伯夷的後裔,祖上封在趙城,以趙為氏。吉水鄧姓是漢代高密侯鄧禹的後裔。他的祖先被封在趙城,以趙為姓。吉水鄧姓是漢代高密侯鄧禹的後裔。他的祖先名叫鄧國(河南南陽),鄧開始存在。林姓始祖比幹,其子逃往長林山,以林為氏。出自古姓“姬”,始祖因諫被貶為平民。當時,李奇有五個後代,所以他選擇了王興。張姓的祖先是,黃帝的官邸。惠發明了弓箭,並以張為姓。
姓氏基本上是壹個宗族的標誌。有些宗族雖然姓氏不同,但都是同宗同源。如馮、潘、龐、文、何、王等都出自嵇,而姜、裴、徐等則出自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