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祖先是否壹直生活在這裏不得而知。後來關於村史有據可查的記載是興寧寺和白石佛,建於北齊。從梅地亞居小區出來,向北過中山路,大概是白佛客運站西斜對面的位置。有壹條南北主幹道通往白佛村,名為興寧寺街。在這條路的盡頭,位於路中間的興寧寺迎面映入眼簾。興寧寺坐落在壹個壹米半高的磚臺上。只有壹個正廳,看起來比較陳舊,柱底的油漆已經脫落。整棟樓好像是用橫梁雕出來的,還畫了壹幅畫,但原來所有的門窗都是水泥做的。這是1987文革中中興寧寺被毀後,村民重建的。不過寺裏的白石佛是正宗的古董。為了防盜,大廳有兩道門,木門裏面還有壹道鐵門。透過鐵門,隱約可以看到壹尊灰白色的佛像立在大殿上。
興寧寺只在初壹和十五開放供信眾燒香,但記者很容易就找到了保管鑰匙的吳淑蘭的家。80歲的她依然精神矍鑠,很樂意向外賓介紹這座石佛。在她的指引下,記者進入寺廟,看到壹尊高約4米的石佛。石佛穿著紅黃相間的絲綢,雕刻的衣紋看不清楚。從側面推開紅布,可以看到石佛踩在蓮花上。佛像後面有壹塊灰色的石板,邊緣破碎。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上面流水壹樣的花紋。吳淑蘭說,石板、佛身、蓮花座融為壹體,用壹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佛像後面建有2米寬的水泥墊板,使大佛屹立不倒。
據石家莊地名記載,興寧寺建於北齊天寶元年(公元550年)。公元550年的興寧寺比2014年的大很多,殿前廣場壹直延伸到2014年的高臺南面。興寧寺曾經有壹面墻,壹個山門,壹個前堂,壹個後堂,12東西兩翼。整個建築金碧輝煌,氣勢磅礴,讓人近看覺得是寺廟,遠看覺得是城市。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壹塊重修的石碑上刻著“白佛村...村子是大齊天然林保護元年因為寺廟知識創立的……”。
今天有沒有證明村名歷史和由來的碑?白佛口村民馬貴增指著廟前地上的壹塊石碑告訴記者,這是。幾個人合力把壓在碑上的石板移開,用了兩桶水把上面的泥沙沖走,但只有碑上的字模糊不清,關於年代的記錄看不清楚。
歷史上,這個白佛經歷過災難。壹是日偽時期被盜兩次。因為佛陀的身體太重,小偷試圖砍掉佛陀的頭。雖然失敗了兩次,鋼鋸還是鋸進了石佛脖子的三分之壹。村民只好用磚砌了壹個佛龕,把整個石佛蓋在裏面,用鋼絲焊了網,只露出了臉。“文革”初期,規模不亞於興寧寺的三關寺被徹底摧毀,這尊石佛當然不能再供奉了。結果包括二隊村民蔔慶祿在內的十幾個人用繩子把佛像拉下來,就地掩埋。
1987年,村裏拿出9萬多元重建興寧寺,村民自發捐款3萬多元。大雄寶殿建成,白佛遷址。但是,文物大盜並沒有死。1993年6月2日夜裏,小偷破門而入,把白佛的前臉割了下來,只剩下耳朵和後腦勺。這激怒了村民,他們只好請曲陽石匠重新雕刻漢白玉的正面。今天看這個白佛,完全看不出聯系的痕跡。據說臉和原來幾乎壹模壹樣。村民們焊接了鐵門窗來加固主廳。後來小偷又偷了壹次,但是還沒動手就被村民發現了。他壹路追到東二環,最後被抓到送到派出所。